《计然书》卷三中的一则阴谋诗解释“仁义治门,亡得士者昌!”。诗中讲述的是越王句践为夺回吴国而苦思冥想的场景。主角句践前去请教群臣如何得到吴国的方案,而范蠡等大臣并无出奇制胜的计策,反倒是一个名叫计倪的年轻小吏给出了破敌之策,因而句践得以归国光复旧土。教诲足以启迪人心,仁义治国的君子贵在根正身顾,以根谨君左右、得士者昌,不然则会失士而亡。一个君主所追求的轻易之物——财富;与一个士兵所看重的重要价值——忠诚、操锋履刃并愿为国捐躯的精神,是如此的不同。这真令人担忧!越王听后心中默然不悦,面露愧疚之色,即离开了群臣,转身对计倪问道:“孤所能得到的最珍贵之物——士兵的心,如何才能获得呢?”计倪回答道:君,身为治国的主宰,必须注重行仁义之道。而士兵和百姓,则是君治理国家的根基。保持开放的态度,莫过于讲究自身修养,正身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待君右和左两边的人更要小心谨慎,这是君盛衰成败的重要因素。对左右之人的诸多选择,最好是选择具备才干并明智独立的人才。就像以前的姜太公九声就足够了,西伯任命磻溪饿人,而来自囚犯出身并饱受毁谤的管仲,也能够成为鲁国大才。相反地,如果君方失去了可靠的士兵们,那么就会亡国。而换句话说,只有拥有了这些士兵的支持和忠诚,国家才能够兴盛发达。越王鸣钟惊檄,召集群臣一同盟誓,言道:“寡人因曾蒙辱,为此向周王称愧,向晋、楚道歉。现在,由于众位大臣出谋划策,越国重回故土,治理国家迎头赶上,日益兴盛繁荣。然而,越国已回国五年,却没有听闻一个勇敢赴死、雪国耻的士兵,甚至也未见到有一位报国雪恨的能臣。这让本王感到难过,难道本王的创业之路就没有所获了吗?”群臣默然不语,无人敢应。越王于是仰天叹息:“孤曾听说,主忧臣上,主耻臣下。而今孤本着爱国之心,亲身经历虏擒的耻辱,备尝破灭的困顿,却无法依靠自己得以济困扶危,只有期待一个贤明仁慈的臣子,才能讨回属于越国的公道,这让孤负担太重了。”于是越王命人敲响钟声,并发布圣旨,召集大臣们一同商议。越王说:“我受到了吴国的侮辱,面对我国的诸侯,无颜面对。多亏了大臣们的出谋划策,我已经回到了祖国,并开始积极治理国家,使得人民逐渐富裕起来,士兵也变得勇敢强悍。然而,这五年来,我从未听到有谁报怨雪耻。这难道就是说,没有人替我分忧吗?(这么下去我将如何建立功业呢?)大臣们至今没有发表意见,没有任何反应。越王仰头长叹,说:“我曾听说,让主人忧虑,是做大臣的耻辱,而主人受到侮辱,从臣子的角度来看,应当以死谢罪。由于我亲身经历了被俘虏的灾难,遭受了被囚的耻辱。现在,我正在需要各位国家重臣的帮助,为了完成讨伐吴国,洗雪耻辱的使命。各位是我委托为国着想的国家大臣,难道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就会放弃吗?”(你们这些大臣们怎么能够在提出建议时轻而易举,而实际行动却难上加难呢?)于是,年轻而地位卑微的计倪站起来,举起手来走了过去,跨越了会议桌,说道:“皇上,您说的话是错误的。不是大臣们来决定是否要完成这个任务,而是 need to fill in这个任务对于整个国家的意义和重要性。这个任务并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就能完成的,必须要有整个国家的全力支持和协作。所以,我们需要阐明和解决许多问题,并寻找真正的解决方案,而非仅仅凭借一两个人的意愿。这是考验我们国家的时刻。”因为年轻、官职低而坐在最后的计倪站起了来,说:“不是大臣们看到困难和危险就放弃不做,而是时机还没到。大王不能轻易行动。你轻视官位财币和金赏,而士气又是最重要的事情。今天大王不应该计倪回答道:君主必须秉持仁义之心,才能治理国家。大臣和百姓是国家的根基,君主若能明智地选择左右的人才,将能取得政治兴旺。太公和管仲都是极不起眼的人物,但却成了帝王手中的珍宝。正是因为他们因而让其君主称霸天下。如同【左传】所说:“失去得力之士就是亡国,得到了贤才就是昌盛。” 愿大王审慎地挑选出相得益彰的人才作为左右之臂,这样便能引领国家日益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