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道家政治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由儒、释、道三大支柱组成。 儒家思想自西汉武帝起正式成为我国的正统学说,佛教自东汉明帝起正式传入东方。 道教不具备儒教的官方地位,也没有佛教的大量信徒。 看来它对我国历史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但这种情况并非如此。 道教文化包罗万象,几乎涉及宇宙的各个领域,而道教政治思想是道教文化的重要领域。

 

  道家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

  从伏羲、黄帝开始,道家思想开始萌芽。 自伊尹辅佐商汤、姜太公辅佐周文王以来,道家政治思想开始萌芽。 自从春秋末年老子写出《道德经》以来,道教正式确立,道教政治思想的精神核心也正式确立。 春秋末年,皇帝当政,人民贫困。 面对这种情况,我深刻反思历史经验,确立了“治国如己”的政治思想。 老子以“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作为其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以“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作为其政治思想的指导思想,试图建立一个“小而有之”的政治世界。人少的国家”。 以上三者是老子政治思想的精髓,也是后世道家政治思想的总源泉,而“治身治国”则是后世道家实践的理论源泉。 《道德经》一书的哲学思想极其丰富。 如何理解和使用这本书完全取决于个人修养。 但后世无数帝王将相、大臣、文人墨客都对这本书进行了评述,充分证明了《道德经》的历史价值。

  战国时期两个重要的道教政治流派

  战国时期,道教发展成为两个非常重要的教派,一是黄老教,二是老庄教。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并向隐逸的方向发展,从而也演化出与老子不同的政治思想。 自三皇五帝以来,社会上出现了一批自由奔放、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物,庄子就是这群人的代表。 庄子以“道归真、朴”的哲学思想作为其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 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犹如世界末日。 庄子对任何政治理想都失去了信心。 只有回到古代“纯真单纯”的社会,世界才能繁荣昌盛。 解脱之道。 对于皇帝来说,庄子认为他们应该是“无名圣人”。 事实上,他们“自由自在”,允许万物自行生长和进化。 这就是“无为而治”的另一层含义。 对于百姓,庄子认为应该“平等于万物”。 其实就是说人人平等,没有贵贱之分。 可见,庄子的浪漫主义民主思想是留给后人的重要精神遗产。

  战国时期,除了老庄教之外,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道教教派是黄老教。 黄老学派继承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并朝着积极有为的方向发展,从而演化出与老子不同的政治思想。 从征战修仙的黄帝开始,帝王将相中出现了一批追求伟业的人物。 黄老派就是这些人物的思想代表。 黄老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伊尹、姜太公、管仲、范蠡、张良、诸葛亮、魏征、刘伯温等人,其代表作有《黄帝四经》、《黄帝四经》、《黄帝四经》、《黄帝四经》等。 《吕氏春秋》、《淮南子》。 黄老学派以“推天道,明人事”的逻辑思维作为其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 它注重“遵循天道,无为”,但更注重“遵循人道,有为”。 黄老派“以道为宗”,集百家思想于一身。 其中心思想是如何治理国家,几乎涉及内政外交的方方面面。 是道教中真正的“御术”。 “内用黄老,外显儒家”这句话表达了皇帝的治国之道。

  从民间叛逆道教到官方合作道教的演变

  道教是从西汉初的黄老思想发展到东汉末年的道教起义。 两汉可以说是“道教的成功和道教的失败”。 道教依然继承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深入探索老子的修身养性之道,最终向着仙道的方向发展。 道教的奠基著作是《太平经》。 从书名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部政治意识形态极其浓厚的巨著。 对于东汉末年这样的乱世,如何平乱治国是当务之急,《太平经》就担负着这样的历史使命。 《太平经》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作为其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 它既具有黄老教百家百家的包容性,又带有宗教神秘色彩。 可惜汉代皇帝并没有重视这本书。 反而被黄巾军所用。 黄巾军与汉帝国同归于尽。 此后历朝历代都希望借助道教来夺取稳定的政权。 然而,忠于人民的道教起义却始终是悬在那些平庸朝廷头上的利剑。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道教占据主导地位,思辨性极强的政治思想形成。 魏晋时期权力的频繁无序更迭导致了“名教权威”的消失。 与此同时,神学上的《汉经》也演变成繁琐、迂腐。 现实的政治和学术困境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思路来打破这种局面。 从政治思想的角度来看,玄学讨论的主要问题是“明教与自然”的关系。 主要代表人物和思想有何彦、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的政治思想; 阮籍、嵇康“越明教入自然”。 “顺其自然”的政治思想; 裴宇“崇游论——护教、排斥自然”的政治思想; 郭象的“独立论——教名即性”的政治思想。 可见,形而上学的本质是探索如何将“儒家名教的权威”与“道教的自然权威”融为一体,目的是为整个社会重新建立政治秩序的权威基础。 魏晋玄学对当时的政治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在哲学思辨层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北魏的建立和刘裕篡晋,迎来了南北朝。 这是道教改革的重要历史时期。 总的方向是把“民间抵抗的道教”转变为“官方合作的道教”。 这是因为自太平道时期以来,打着道教旗号的农民起义不断发生,所以朝廷一直将道教视为一种“神道”。 与此同时,道教内部也存在诸多问题,组织散乱无序,教规戒律严重忽视。 再加上儒学的复兴和佛教的兴起,二者在思想领域与道教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者,有时甚至发展为殊死斗争。 可见,在这一历史时期,道教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 如果不进行自我改革,它很可能作为“神道”从我国的历史上消失,道教也将遭受历史性的打击。 变法的代表人物有葛洪、寇谦之、吕秀晶、陶弘景等。 这次变法给道教增添了大量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政治思想,奠定了后世道教与朝廷的基本关系。

  唐宋明清道家政治思想的运用与发展

  道家政治思想在唐、宋、明、清各代都有不同程度的运用,并对现实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此同时,它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由于姓李,唐朝非常推崇道教,并将道教定为国教。 道家政治思想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指导思想。 李渊、李世民、李隆基都是道家政治思想的代表。 他们共同创造了初唐一个世纪的繁荣。 杜光庭,生活于唐末五朝,是隋唐时期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其代表作是《道德经广盛义》,是注释《道德经》的总结之作。 《道德经广盛义》不仅从理论上阐述了老子的治国之道,而且还引用了大量的史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可见此书充满了丰富的道家政治思想。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主要是用道教来证明自己篡位的合法性。 赵光义即位后,在治国初期也用道教来证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为宋军祈福。 然而,真正开始是在北伐失败之后。 以道家“清静无为”的政治思想治国。 赵恒冲道主要是利用当地的道教来唤起中原的民族意识,同时震慑信仰鬼神的契丹辽国。 北宋时期,宋神宗时期发生了一件影响王朝命运的大事,那就是王安石领导的“熙宁变法”。 这次改革本质上是一次政治变革。 王安石注释《老子》,形成《老子评》,成为他变法的重要指导思想。 这也说明道教具有变法的理论精神。

  朱元璋是全国最正直的人,既文明又军事。 他虽出身为僧,但自从军起,就与道教结下不解之缘。 朱元璋请道士出谋划策,用道教恢复了对中原的信心和信念。 朱元璋亲自批注《老子》。 从注释中,我们可以看到朱元璋积极有为的道家政治思想。 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惊天动地”的时期。 以王诰之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批判。 王夫之十分重视道教,写有《老子言》、《庄子通》、《庄子解》等道教著作。 可见王夫之对道家政治思想的推崇和认可。 王夫之确实有反对道教的言论,但我们必须全面分析这个问题,不能断章取义。

  顺治皇帝是第一位统治北京的满族皇帝,也是与道教关系最密切的满族君主。 顺治帝主要是利用道教来笼络中原人心。 同时,顺治皇帝还亲自批注了《老子》一书。 他一方面要学习汉族文化,更重要的是要学习道家治国理政。 他相信道家政治思想一定能够激励顺治帝。 顺治以后,康熙、雍正皇帝与道教关系良好,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与道教关系逐渐疏远。 尤其是道光元年,清政府正式下令终止与道教的关系,道教随之消失。 民间。 清朝末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以道教为主体的“义和团运动”彻底击碎了西方列强的梦想,敲响了清廷的丧钟。 清末民初,又是一个“天崩地裂”的历史时期。 列强除了以武力入侵中国外,还向中国灌输民主自由的理念。 改良派代表严复努力从本土道家思想中寻找民主自由的政治精神。 于是,严复写出了《老子评》、《庄子评》等道家著作。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道家政治思想中蕴含的现代政治精神。 政治文明的精神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