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文科特聘教授、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国续道”首席专家詹世创在武当山高峰论坛上发表“道教人文医学及其当代价值”主题演讲第五届中国国学大典。
四川大学文科特聘教授、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国续道”首席专家詹士创受邀出席,并发表了围绕“道教人文医学及其当代价值”的主题演讲。 他从“饮水思源”出发,谈到感恩是一种人文医学。 他还回顾了道教人文医学的发展,介绍了道教原始的斋戒治疗法、经典道教“三宝”法以及机构道教采用的“道医”。 拓展人文医疗。 詹士窗指出,道家文化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五个字:“道、德、善、静、静”。 发掘道教人文医疗的当代价值,必须在充分挖掘道教现有人文资源的基础上。 、协调身心、协调人员、协调人的环境,以达到健康的目标。
以下是经过编辑的演讲实录。
介绍
刚才,主持人王鲁祥先生非常感人地提到一件事——饮水不忘水源。 他说,现在北京的水来自十堰市丹江口。 凤凰网主编邹明也提到了此事。 听了他们的话,我体会到了一种精神,那就是感恩。 我个人认为:感恩是一种人文医疗。 我这么说,你一时可能不明白; 让我们回到黄帝时期,看看祖先们是如何感恩的。 据文献记载,远古时期,甲子年立春,黄帝曾率百官到南郊祭天。 为什么要拜天? 就是用实际行动来感谢上帝赐给我们许多可以吃的东西,包括米、鱼、鸟兽等。 这是第一层次的感恩。 第二个层次的感恩是祈求上帝保佑大家不生病,所以感恩已经有了治愈的作用。 欲望。 我觉得感恩很重要,医疗就应该从感恩开始。
关于道教与人文医学的概念
过去,很多学者提到道家,通常都说是从老子开始的。 其实,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道教早于老子就已存在,但当时并没有这个概念。 所以我们要知道,道教不仅以老子为理论符号,而且在时间跨度上更进一步。 2014年,国务院参事室计划建设国学博物馆,其中之一就是道教博物馆。 布局时需要明确说明道教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如何解释道教的历史起源和发展? 我提出三种主要形式:原始道教、古典道教和制度道教。 每个历史阶段都与人文医疗有关。
医疗为什么要注重人文? 许多疾病仅靠药物是无法治疗的。 他们还需要精神治疗,包括心理调理。 甚至可以说,信仰对人们的健康也有积极的作用。 人文医疗非常重要,道教在这方面有很多资源,所以我需要解释一下这个历史背景。
如何理解道家人文医学理念? 就是利用道教现有的人文资源来诊治身心问题、社会环境问题、自然环境问题。 是以尊道尊德为宗旨,协调身心,协调人事,协调人文环境,即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环境通过这种协调实现健康。
道教人文医学的发展史
“原始道教”就是原始道教。 它孕育于距今近8000年前的“人文始祖”伏羲时代。 它起源于近5000年前的黄帝。 经过许攸、彭祖、姜太公等隐士或名人的推动,逐渐形成一个派别。 道教初期,理论尚处于萌芽阶段,组织体系尚未形成。 但当时处于萌芽状态的养生经验却为道教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说,道教是为了应对疾病治疗的需要而诞生的。 这种情况早在黄帝时期就有线索。
原始道教与人文医学有何关系? 有一本道教书籍叫《冲虚真经》,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线索和信息。 毛泽东曾写过一篇重要文章,叫《愚公移山》,典故出自《冲虚真经》。 第二篇文章叫《黄帝》,记载了许多关于黄帝的故事。 从书中的记载可以看出,黄帝较早患病是因为生活比较奢侈甚至放荡,使得他的面容憔悴。 治国的琐事也增添了不少麻烦,皮肤变黑,问题就严重了。 后来,黄帝退出了那些引起人们思绪的欢乐之地,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去修炼,陷入了恍惚之中,在梦中得到了悟,明白了“斋心喻行”的方法,就是让心灵洁净,让身体容貌恢复正常。
两千多年后的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问世,标志着古典道教的诞生。 许多独创的保健、治疗经验和传说积累成理论,思想体系逐步完善。 其中有很多深刻的命题,如“去沉、去奢、去太”,简称“三去”。 戒除多余,就是不追求过多的欲望,过简单的生活。 杜绝奢侈,就是不奢侈地生活。 人如果太过奢侈,就会生病。 至于“去泰国”,内涵则更为复杂。 过去学术界把太解释为和平,这当然是正确的。 我想它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就是平衡,这和《周易》中的“太卦”有关。 太卦六画,下三画为干,象征阳气上升;上三画为坤,象征阴气衰弱。 这些原本是自然的平衡状态,但平衡与不平衡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化。 事物发展过程中,平衡会变成不平衡,直至占主导地位。 如果条件不具备,人为地平衡局势是行不通的。 以我的理解,去泰国就是不去人为地创造一个平衡。 老子《道德经》中提到的“三除”是告诫人们不要做什么,而不是强调应该做什么。 说“不”,就像中医里的“泻法”,让人清除内心过度的欲望。 这可以看作是对人体和社会的诊断和治疗的“初始治疗”。
有“初治”,也有“复治”。 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一曰慈悲,二曰俭朴,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可视为“重治方”。 所谓“慈悲”,就是培养慈悲心,可以软化过于刚硬的脾气,避免伤害自己和他人; 所谓“俭”,就是生活简朴,不铺张浪费。 节俭对健康有很多好处。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证明这一点。 比如吃饭的时候,吃一碗饭你就饱了,但因为味道太好,你就忍不住想吃三、五碗饭,导致胃部过度紧张。 如果按照老子所说的“俭”生活,就可以避免这种不良情况。 另外,“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就是谦虚,就是说在名利面前一定要谦虚。 如果你能谦虚,就不会因为争名逐利而产生心理突发状况,避免因尔虞我诈而产生内在的心理毒素。 老子讲的慈悲、俭朴、谦虚,被称为“三宝”。 从人文医疗的角度来说,它们有复愈的功效,所以我把它当作“复愈药方”。
老子《道德经》里还有一句至理名言,叫做“上善若水”,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 从人文医学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 刚才,主持人王鲁翔先生和主编邹明谈到了饮水思源。 这值得我们深思。 其实,我们在喝水的时候,不仅要知道水的物质来源,更要追溯水的精神来源。 老子的“上善若水”就是灵水,象征“大道”。 从这个角度来看,饮水记源,就是明确我们日常行为的依据,按照大道法则行事。 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有了人文医疗的价值。 在这方面,武当山就是一个象征。 因为武当山对应“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传统空间方位体系中的“玄武”,代表北方的水位。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这代表着四时的轮转,五方的和谐,生死的无尽。 从这个角度看“饮水思源”,我们就能发现健康生活的秘密和原理。 从思考饮水之源,到回归老子的“上善若水”,我个人认为这对生命具有滋补意义,因此可以视为经典道家人文医学的“补方”。 通过这种滋补配方,可以激发身体的精神免疫力,处理好人际关系和环境关系。
古典道教的人文医疗内容丰富,为东汉制度道教所吸收和发展。 东汉以来,制度道教面对鼠疫流行问题,积极探索治疗方法,总结经验,形成了系统的理论。 《道藏》中有不少医学著作。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灵感来自葛洪的《急方》,最终通过科学实验得到。 很多学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但如何从人文医学的角度看待制度道教的文化遗产,仍有待发现、解读和总结。 这方面内容非常丰富。 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展开了。 以后有机会我再讨论。
浅谈道家人文医学的核心精神
大家都知道,儒家讲的是“仁、义、礼、智、信”,这可以看作是儒家文化价值观的体现。 道教文化价值观如何概括? 也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德、善、静”。 这五个字也是道家人文医学的核心精神,即思想的总纲。 其中,“道”字尤为重要。 什么是道? 老子《道德经》形容“道”为“天地之母”。 所谓“妈妈”就是母亲,母亲一定要爱自己的孩子。 从这个角度来看“道”字,我们就不难理解其中蕴含的“大爱”了。 精神。 道教要修什么? 就是要培养一颗大爱之心。 如果你有伟大的爱,你不仅可以治愈自己的疾病,还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所以我认为爱特别重要。 爱自己的身体,爱自己的家庭,爱这个社会,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 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引导。
前段时间,杜百红先生问我是否在做道教人文医学研究。 我告诉他我写了一本大约十万字的书。 现在四川大学教务处安排我根据这篇手稿录制一门课程,共十六讲,以后可以通过平台发布。 由于今天时间有限,就到这里吧。 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