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庄子·外篇》的考察,除了典型的庄子自由哲学形式外,还包括黄老道家的哲学形式、道家的修仙形式、道家的技武修行形式等。本文有 3,755 字,阅读大约需要 10-15 分钟。
《庄子》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 一般认为,内七章是庄子本人的著作,代表了最典型的庄子思想,而外章、杂章则大致是先秦诸子的学说的集合,也包含了庄子的思想。其他价值形式,尤其是《庄子·外篇》(以下简称“外篇”),除了庄子自由哲学的典型形式外,还包括黄老道、列子道等各个方面。
因此,杜宝瑞先生认为,在解读《外篇》时,每一章,甚至每一段,都需要单独解读。 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全貌,而庄子的哲学也不能一概而论。
本文将使用四方框架理论。 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我们首先根据上一章总结的问题维度来确定《外篇》所呈现的各类道教形态,然后根据表1所列的标准进一步分析整篇文本。分析整理,了解《外章》中各种形态的分布情况。
《外篇》共15回。 笔者对全文102节进行了逐一分析整理,归纳为四种道家形式,即:(1)庄子的自由道家哲学形式;(2)庄子的自由道家哲学形式;(4)庄子的自由道家哲学形式; (2)黄老道家哲学形式; (3)庄子仙人修道术; (4)功法修道形。 各形态的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下面对表2进行具体分析和说明。
一、庄子的自由道家哲学
庄子的自由道家哲学形态是指最典型的庄子哲学形态,其宇宙观、价值观、问题意识等维度与《庄子》七章一致。
即超越社会的自然宇宙论,超越社会责任的自由无拘无束的本体价值论,消除一切束缚的方法论,达到真人绝对自由的境界。
简而言之,自由道家的形式是超验的、个人主义的、自由主义的。 它的重点不是人民的苦难,而是对个人的限制。
《外篇》中,庄子的散漫道体所占比例最高。 102节中有58节属于这种形式,涉及“并拇指”、“马蹄”、“寻记”、“在游”、“刻意”等15篇。 》、《返璞归真》、《秋水》、《极乐》都属于这种形式。
内容包括对儒家“仁、义、礼、智”价值标准的批判(《潘大拇指》《马蹄》《马箱》),对儒家服务型社会价值观的抛弃(《求礼》)水”),以及对儒家社会管理体系(“秋水”)“在有”)的质疑,对生死区分(“极乐”)的解构,当然还有名利负担的消除(“刻意”和“修复自然”)。 可见,对儒家的批判主要集中在这种形式上。
二、黄老道家的哲学形态
黄老道家哲学是面向诸侯、王、圣人的哲学。 这个学派眼中的世界既有“世界”的社会一面,也认为“世界”是自然的一部分。
既然大自然可以永远有秩序地运转,为什么人类社会却如此艰难,人民贫穷,战争频发? 经过观察,我得出的结论是,这是因为大自然的行为如云雨,无私无欲,但实际上,各国领导人并不贪婪,强大,好战。
因此,当这个学派面临与儒家同样的社会现实问题时,它参与世界管理的方式就是直接教育最高领导人,让他们自然地学习天道,去掉太多人为的设定,回归自然。到自然状态。
因此,“无为”是此派的外在命题,“无欲”是此派的内在实践。 因此,我们希望世界领导人仁慈、节俭,不为天下第一。
就是在一个“给予而不是索取”的大家庭中扮演慈母的角色,永远给予最多的服务和奉献,但从不索取名利、回报; 总是给予适当的照顾,但不要过多干涉; 总是顺从的。 小心维持各种情况,但始终避免伤害他人和自己。
如此,“生而不有,役而不役,长而不杀”,“布养万物而不为主,万物归而而不为主”。 最后,“圣人不害人,夫不相害,德将归于你”。 他已经达到了“终不以为伟大,故能成伟大”的百谷王境界。
综上所述,黄老道教是一种兼具人文性和自然性的宇宙观。 既有益于万物,又保全了自身的价值感。 它以无私、有欲、无为为工作之道,以圣人为境界追求。
总之,这是一种既服务社会,又不与世俗竞争,以世俗之心做世事的综合性哲学形态。 《外章》塑造了许多既能扮演儒家社会角色,又能无生死忧虑的黄老道士形象,如觉、罗、罗等。 他们能够服务社会而不打扰自己,表现出超凡的和谐。 智慧。
《山木》中三个月做出钟表的北宫佘、《田子坊》中荣辱不惊的孙叔敖、不计较官衔俸禄的百里奚、臧长仁,谁无事治国,皆能向我们展示儒道会后游刃有余的治国之态。
根据上述要素标准,《外篇》102偈中有26偈可归为黄老道体。 具体分布如下:
可见,黄老道教在《外篇》中虽然不是主流,但却占有相当数量。 因此,分析“外片”时一定要注意。
3、庄子仙人修道形
庄子的道教修仙形式与庄子的自由道思想密切相关。 他的宇宙论将神仙的空间扩展到现实社会的本质之外。 他关注的问题不是老百姓的苦难,而只是个人的苦难,尤其是疾病和死亡,道家的解脱之道是放弃社会角色,成为隐士。 道家的成仙之道希望通过气功、打坐、打坐,从隐士入仙。 因此,生命的价值就是从养生走向长寿。
可见,道教的修仙形式也是超然的、个人的、自由的。 如果把这种形式嫁接到庄子的自由哲学上,就会产生一个炼丹、冥想、不理政事的王。 如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功夫过程,那就是一种养生之道。 所以我们把这些类别分成这样的形式。
《外篇》中只有6节属于明显的道家修仙形式。
《在游》(4-3)中的广成子是一位仙人,“修身一千二百年,身躯不衰”。 黄帝问养民之道,广成子教他长寿之法,于是“黄帝退隐,捐钱天下,造专室,坐白草,闲居三个月”。 ”。 广成子传授给他“内外小心,守神长寿”的方法。 可见道教修仙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成仙救人,而完全是为了个人的私利。
《你》(4-4)中云将军与鸿蒙的故事与此类似。 国王也从治国转向修仙。
“有心”(8-1)规定了一个很高的不朽境界,即“高而无刻意,行而无仁义,为政而无名誉,闲而无江海,没有道的指导就能长寿”,并且还规定他发展了一种修炼方法,称为“纯素之道”,其本质仍然是“唯神守护”。
《大圣》(12-1)提到“养身”不足以生存,最好的办法是“弃世”。弃世则不累,不累则不累。 ,你就会平静,如果你平静了,你就会和别人一起重生,如果你重生了,你就什么都不是了。” 。 物废而物废,形未尽。 东西被丢弃,本质并没有丢失。 形体完整精炼,与天合一。”
可见,修仙道在放弃社会责任感方面与自由道是完全一致的。 这种形式难免会被儒家认为过于自私。
4. 技艺、武术、道术
道家功武修炼形式与庄子的散道修仙形式有着内在的联系。 这种形式同样不关注社会老百姓的问题,而只注重个人身体的潜力开发和技能培养。 因此,其内在的角色是隐士的境界,而其外在的角色则是大师、大师的境界。 简而言之,他们是人,不是神。 他们只追求武术的完美,并不看重个人的永生。
和自由派道家一样,他们的人生价值不是服务,而是自由,但这种自由是他们在突破身体限制的过程中不断获得的自我满足。
可见,这种形式也是个性化、自由化的。 但由于他们技术高超,一旦有社会需要的机会,这些专家也会一展身手,被动承担社会角色,获得口碑,从而与社会产生联系。 但他的心依然世俗,给人一种身处体制外的感觉。
典型的形象就是《庄子内篇》中的厨师,既履行了懂牛的专业要求,又修炼了自己的手艺。
《外篇》中有10个章节可以归结为技巧和武术的形式,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大圣”篇中。
有一个摇摇晃晃的人,仍然陷入困境,有一个晋人,是划船的神,有一个吕梁的丈夫,善于旅行,有一个砍木成铁的子清,有一个一个按规矩拧盖的工人,有锤钩,不失威严。 而且,就连看似没什么的斗鸡,其实也是姬柱子武功修炼形式的投影。
这些高超技艺看似多种多样,但其根源无非两个字:“一”和“忘”。 继承“事物多而只知”者,守“习”,“忘”万物; 锤钩的人二十年来“除了钩子什么都不管”; 他们保留“钩子”和“忘记”事物; 在“花语木成铁”一节中,子青解释说,在获得“一”的过程中,需要经历“忘事”、“忘名”、“忘己”三个不同的层次。 从这个角度看,行船者见深渊如陵墓而“忘”水,是“忘事”的状态; 吕梁之夫善于沿水游泳,这是一种“忘我”的更高境界。
《田子坊》中记载,禁军将士以肘撑水杯于地,箭齐射,可谓“忘事”。 然而,面对百人深渊,他们倒在地上爬不起来,汗流浃背,这可不是“忘我”的状态。 。
《外章》中的武术训练形式实际上是作者的寓言形象。 目的是通过令人叹为观止的功法境界,引发人们对修炼之道的探索,从而达到“忘我”的道家自由境界的精髓。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武术修炼的形式更像是自由道家的功夫理论。 虽然不涉及宏观宇宙学,但更具操作性。
总结
本文我们利用四方框架维度对《外篇》中的道家形态进行分析和定位。 可见,继承于《内篇》的庄子开明道家哲学是《外篇》中的主要形式,与儒家截然对立。 形式。
“术武道”和“修仙道”所占比例很小。 两者与庄子的自由道家思想有着本质上的一致性,即都是个体性的、自由性的。 它们可以看作是自由道家的功夫和境界层面延伸出来的两个分支。
黄老道家的哲学形式在《外篇》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26%),在分析文本时不能忽视。 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道思想内在联系的趋同性和可能性。 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