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百家争鸣,都是大智慧。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儒家、道家、佛家的经典。 读完它们后,我获得了很多感悟。 这就是通往人生伟大境界的道路。
儒家经典10部——进入世间境界
1、喜、怒、哀、乐未表露者,谓之间; 表现出来的时候,都是和谐的,这就叫和谐。 居中者,为天下之根本;居中者,为天下之根本; 和合者,则天下之道。 做到中立,天就有其地位,万物就会得到滋养。 ——《中庸之道》
总的意思是:喜怒哀乐不表达的时候,叫做“中”;不表达的时候,叫做“中”;不表达的时候,叫做“中”。 当它们表现出来并与气质相一致时,就称为“和谐”。
“中”是每个人都有的本性; “和谐”是每个人都遵循的原则。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各就其位,万物生长繁衍。
2、博学、审问、思虑、明辨、诚行。 ——《中庸之道》
总的思路是:广泛学习知识,仔细询问,仔细思考,明辨是非,然后踏踏实实地去做。
3、好学近乎知,勤奋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之道》
总体思路:好学近于智,努力行善近于仁义,知耻近于勇。
4. 如果你是真心实意的,就不要欺骗自己。 如厌恶恶臭,如喜爱淫欲,这称为自我贬低。 因此,君子必须慎重自己的独立性。 - “大学”
总体思路:真诚,首先不能欺骗自己。 就像讨厌臭味、喜欢美女一样,一切都是发自内心的。 因此,君子即使独处时也会谨言慎行,不犯规矩。 这都是关于对自己诚实。
5.我每天三省吾身:我是否对别人不忠? 交了朋友却不相信? 你不习惯吗? ——《论语》
总体思路:我每天都会多次反省自己:我有没有尽力为别人做事? 你在与朋友的交往中是否真诚、守信? 老师有没有认真实践他所传授的知识?
6、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 智者幸福,仁者长寿。 ——《论语》
总体思路:智者爱水,有德者爱山。 智者动,有德者静。 有智慧的人幸福,有德行的人长寿。
7、慈悲之心,仁之根本; 耻辱之心,是正义的根本; 退心是礼的根本; 是非之心,是智慧之根。 ——《孟子》
总体理念:慈悲为仁之始; 耻辱是正义的开始; 谦让是礼仪的开始; 是非之心,是智慧之始。
8、故天将重任于人,必先劳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劳其体质,乱其行。 所以,诱惑他的心,忍耐他的利益,是超乎他所能的。 ——《孟子》
总的意思是:神要委以重任的时候,一定会先磨炼他,让他筋骨劳累,忍饥挨饿,让他事事不如意,以此来磨炼他,激励他,使他成为一个人。他坚韧而坚强。 起来。
9、富贵不能使奸淫,贫贱不能改变,权势不能屈服。 这才叫真正的男人。 ——《孟子》
总的想法是:金钱和地位不能迷惑和腐蚀一个人; 贫穷和地位低下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志向; 权力和武力不能使人屈服和背叛。 这是一个真正的男人。
10、玩人失德,玩物失士气。 ——《尚书》
总的意思是:以诡计多端、捉弄人为乐,会败坏品德; 沉迷于器物,会使人丧失志向。
佛教经典10部-超凡境界
一、菩萨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人相,则不是菩萨。 ——《金刚经》
如果菩萨执着于自己,过分关注自己,对待周围的人不一样,对佛与一切众生有不同的心,执着于大家的命根,那么他就不是菩萨。
2.一切表象都是虚假的。 若见一切相异,则见如来。 ——《金刚经》
凡是有外表的东西都是假的。 如果你自以为达到了某种境界,有境界的想法,那么你所修的就是假佛法。 你能修的东西,如果不修,就会消失。 只要你了悟一切相非相,你就会看见佛,看见佛的法身。
3、法律应该放弃,更不要违法。 ——《金刚经》
一旦你领悟了佛法的意义,你就会像船过河一样被抛弃。 那些假佛教教义又如何呢?
4.一切有为法,如梦中的泡沫,如露水或闪电,应如此看待。 ——《金刚经》
世间一切,都如梦境、幻境、幻影,穿梭于昼夜之间。
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那里什么都没有,哪里来的灰尘呢? ——《六祖坛经》
菩提比喻智慧,明镜比喻清净心。 人心本是纯洁的,怎会沾染尘埃呢?
6、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 ——《六祖坛经》
人不论贵贱,南北东西,都有佛教的智慧根,一切众生皆生有佛性。
7、动的不是风,也不是旗帜,动的是仁者的心。 ——《六祖坛经》
心若动,则依附。
8. 动人的言语说话,智慧的头脑行动。 ——《六祖坛经》
佛法不是口头念诵的,而是修行的。
9、色与空无异,空与色无异;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心经》
南怀瑾:“色”字不仅代表五蕴,还包括外宇宙的一切形相、颜色。 此内外二相,皆因缘所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本性空。 虽然现在是幻象,但终究无法得到。 所以,色即是空,并不是色之外还有空。
十、此法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心经》
南怀瑾:诸法本来相是空,诸法实相亦是空。 诸法未曾出空相,故曰诸法皆空……诸法实相,皆空,故诸法自始,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生不灭。增加也不减少。
道家经典10部-超凡境界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总体思路是:人取地之法,地取天之法,天取道之法,道纯然。
2、败其锐,解其惑,调其光,同其尘。 ——《道德经》
总体思路是:抑锋、杀神、化扰、调明、掺尘。 看似人畜无害,也没有高超的能力,但却是保持低调、修身养性的最好方法。
3、想要消除什么,就必须加强它; 欲弱则必强;欲弱则必强;欲弱则必强;欲弱则必强。 欲灭之,必强化之;欲灭之,必强化之;欲灭之,必强化之;欲灭之,必强化之;欲灭之,必强化之;欲灭之,必强化之;欲灭之,必强化之;欲灭之,必强化之;欲灭之,必强化之;欲灭之,必强化之;欲灭之,必强化之;欲灭之,必强化之;欲灭之,必强化之;欲灭之,必强化之;欲灭之,必强化之;欲灭之,必强化之;欲灭之,必强化之;欲灭之,必强化之。 要想夺取它,就必须强化它。 ——《道德经》
总体思路:欲关必先开;欲关必先开;欲关必先开;欲关必先开。 欲弱,必先强;欲弱,必先强;欲弱,必先强;欲弱,必先强;欲弱,必先强;欲弱,必先强。 欲废,必先兴;欲废,必先兴;欲废,必先兴;欲废,必先兴;欲废,必先兴;欲废,必先兴;欲废,必先兴。 欲夺取,必先给予。 事物总是在两个极点之间来回循环。 给予不一定是好事,剥夺也不一定是坏事。 好事会变成坏事,坏事也会变成好事。
4.大度之人无棱角,大才子来得晚,大嗓门有大嗓门,大象无形。 ——《道德经》
大意是:再方的东西看不到棱角,器物越贵,制作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最大的图像也没有痕迹。
5. 知道自己对此无能为力,并坦然面对,这是最终的美德。 ——《庄子·人间》
总体思路:如果你知道它无法改变,那就接受它作为你的命运。 这是人生的最高修行。
6. 全世界都称赞他而不劝他,全世界都批评他而不劝阻他。 ——《庄子·逍遥游》
总体思路:当大家称赞他时,他不会感到骄傲,当大家批评他时,他不会感到沮丧。 真正的大师从来不会活在别人眼里。
7、山木自侵,火自烧。 桂是可以吃的,所以要砍掉它; 漆可以用,所以剪掉。 有用的东西人人都知道,但无用的东西却没有人知道有什么用处。 ——《庄子·人间》
总体思路:树木有用,可以用来建造房屋,所以被砍伐。 油脂被融化和油炸,因为它可以燃烧照明,肉桂被砍伐,因为它很香,树漆被砍伐和收集,因为它可以用来油漆家具。 大家都知道有用的东西很有用,却不知道有时候,很有用却没用。
8、泉干了,鱼和鱼就留在陆地上。 他们互相弄湿并用泡沫互相浸湿。 相忘于江湖,还不如相忘。 ——《庄子·大师》
总体思路:泉水干涸,鱼儿被困在陆地上,靠唾液互相滋润才能生存。 还不如互不相识,各自游江湖。
9、小惑易处方,大惑易变。 ——《庄子·横拇指》
总体思路:小迷惑可以使人误入歧途,大迷惑可以使人迷失本性。
10、唯与天地之灵相通,不傲于万物; 不定是非,与世人和睦。 ——《庄子·世界》
大意是:独能与天地之灵相通,而不傲于万物,不论是非,与世人和睦相处。 这才是真正开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