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黑妈妈为何被尊为东北道教又因何广泛奉祀?_道

  

  

我们习惯将护持道观的神将、在道观里面做义工的居士称作道观的。当然,我们也将受箓后所得的兵马以及在护持道观日常的无形众生,也称作。在东北道教宫观常专设殿,供奉以黑妈妈、胡三太爷及其夫人,在信众中影响很大,甚至有信众专门奉祀黑妈妈等。那么,黑妈妈信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明末清初,高道郭守真曾在辽西九顶铁刹山八宝云光洞修持。其后,郭守真刘太静、高太护、吕太普住持盛京三教堂,王太兴、高太悟、傅太元住持铁刹山云光洞,刘太琳、王太祥分别赴千山、医巫闾山及吉林、黑龙江等地立观度人。刘太琳、王太祥等分别在千山创修了无量观,医巫闾山海云观、圣清宫、圆通观灯。黑龙江绥化、铁骊、庆城、吉林海伦等地也相继创修了道观。因此,高道郭守真被奉为东北道教的开山祖师,九顶铁刹山被尊为东北道教的发祥地。相传黑妈妈曾在九顶铁刹山得道成真,郭守真在九顶铁刹山修行期间,黑妈妈多次护持而被尊为东北道教。

  

  

不久前,我在九顶铁刹山朝山时,在上山途中见到有位手持拐杖的70余岁的老人提着水果,念念有词,异常虔诚,看得出来她这是去八宝云光洞朝拜黑妈妈的。出于礼貌和好奇,便与其结伴而行,也帮她提着水果。在一路的交流中,老人告诉我,小儿子三年前每到重阳节前后便似中邪一般,听邻居说铁刹山的黑妈妈很灵。为了来拜黑妈妈头一天就已经在本溪住了一宿,天没亮开始收拾。从老人的言谈中,看得出她对黑妈妈深信不疑,她相信这次朝山以后儿子定会远离邪妖克害。当请教为何如此信仰黑妈妈时,她是这样说的。

  

黑龙过江而肇基於三省,黑土稼穑而长养於万物。我们东北人种的是黑土地,不信黑妈妈还信仰谁?黑妈妈就是我们的黑土地。我们东北人正直,也是依仗黑水灌养之福和黑土承载之恩。黑妈妈一直都在护持我们东北修行人,母德之高莫过载於万物,玄色之正无不照临下土。

  

  

  

单凭对黑妈妈的了解,可以看出老人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粉丝”。一般认为,黑妈妈是女冠曾在九顶铁刹山悬石洞中得道,而今的黑妈妈信仰与当地的萨满信仰结合,形成了身着黑衣服的老太太治病救人、黑熊成真、黑狐苦行成仙、黑蝴蝶引路等随方应化之身,甚至也有黑虎、黑龙等传说,但所有的信仰中皆离不开“黑色”。在八宝云光洞前有位道长是这样说黑妈妈的信仰。

  

  

北方五行属水,五色属黑。黑土、黑水都是北方神应化之列,黑妈妈也应该是北方神的应化之身。黒妈妈在一定的意义上象征东北的黑土地,有些人也称作“地仙”,与道教的“地仙”不是一回事。

  

  

在东北地区,黑妈妈不仅在道教宫观供奉,甚至在佛教寺院也在广成供养。当然,这与她神通莫测、有求必应的广大愿力分不开的。那么,黑妈妈在道教宫观中又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在东北部分道观,常将黑妈妈与胡三太爷夫妇同殿供奉。相传胡三太爷原是山东一位乐善好施的乡绅胡峄阳,因信奉道教,擅长周易,后被广泛信奉,因排行老三故称胡三太爷。后来受影视媒体、萨满教等影响而以其姓氏而成为“狐仙”。正如道教的黄大仙信仰,现在被有些人也开始与东北的“黄仙”信仰划等号。

  

在道教宫观中,黑妈妈、胡三太爷夫妇等信仰已经不单是普通的神仙,而且被奉为管理道观无形众生的。据了解,在东北有广泛的狐仙、黄仙、蟒仙等信仰基础,很多人也因此“出马”与“仙家”为伍而成为“马弟”,通过附体等方式帮人看事。

  

需要指出的是,道教《太上天坛玉格》、《老子想尔注》、《海琼白真人语录》、《道门十规》等均指出,一切上真天仙神将不附生人之体,若辄附人语者,决是邪魔外道。也就是说,这种出马仙看事并非道教信仰。另外,《海琼白真人语录》还指出,邪师过谬,非众生咎,一盲引众,迷以传迷。《道门十规》指出,附体等诸项邪说,行持之士所不宜道,亦不得蔽惑邪言,诱众害道。

  

  

那么,道观中的这些主要负责什么呢?是不是道教经典中说的“蔽惑邪言,诱众害道”呢?其实不然,道教宫观的供奉并非出马看事,与一般护持道观的神将差不多。因为道观常年经乐不断,很多修行的灵体便跻身道观希望闻经听法以求解脱之法,所以和我们普通信众一样便在道观中做“义工”。

  

  

黑妈妈作为东北黑土地等黑色信仰的神化,理所当然地成为管理和度化这些“义工”的神祇。故而,在东北道教宫观中,很多庙除了来往的信众做“义工”,也有没有出马的“仙家”在道观做“义工”。这些在道观做“义工”的“仙家”,在一定程度上受黑妈妈差遣,同时也解脱了流离失所之苦,有脱胎换骨之福。

  

  

而今的东北道观中,也逐渐开始接受“马弟”带着“仙家”到道观受三皈五戒,皈依太上三宝门下,常到道观闻经听法。甚至在初一、十五、祖师圣诞,“马弟”带着“出马仙”也会在道前供养仙真,投诚忏悔,在玄门精进修持,异骨成亲,广传太上好生之德。

  

或许,这便是黑妈妈的信仰逐渐丰富,而且成为广泛奉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