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习总在关于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厚重的生态智慧。“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哲学理念以及诸多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慧。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中国文化里,山水不仅是人类物质生活的源泉,而且是精神生活的家园。我国几千年来的农业文明,使得我国人民对山水有着特别的崇拜和敬畏,形成了独到的山水审美观念和山水艺术,认为一切神灵皆隐于山水之中,山高水远,山静水动,蕴含着宇宙天体的无限奥妙。当年,张道陵创道教于四川鹤鸣山,曾在青城山、龙虎山等清幽之处修道炼丹,宣扬修道成仙,追求超凡脱俗的“仙境”。因此,道教从产生伊始就与自然山水结下不解之缘。千百年来,历代道人隐居深山,潜心修道,营造着自己心中的“人间仙境”。可以说,道教仙真高道的足迹无不遍布于优美的自然山水间,所谓“仁者爱山,智者乐水”是也。“名山大川皆为仙境”,道众走向山林,在登山临水中、悟道。因此,自然山水在道教世界里有着与世俗社会截然不同的宗教意义和审美意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道、释均有着丰富的山水思想和文化。唐宋以后,道教对自然山水之美似乎更为重视和偏爱,修道与山明水秀的环境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历史地看,道教山水思想的发展,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过程。从老子的“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到山水成为庄子实现“逍遥游”的媒介,再到魏晋道家“性好山水”,爱山乐水始终是道人对“道”最诗意的表达,也是道教的一种途径与美学情趣。
在老子《道德经》中,可以说处处洋溢着山水的意象。作为道家的开创性人物,老子在论道的时候将山水物象作为重要对象,“水”是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符号,如《道德经》中“水”字以及含“水”部首的字频繁出现,有水部首的字近30个,像“渊”“泊”“淡”“江”“海”“清”“沖”“混”“深”等等。
庄子作为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延续了老子于自然山水中悟道的思维,并在自然山水中体悟到天地大美的境界。《庄子》中贯穿始终的核心思想是“逍遥游”。庄子常常纵情于山水之间,如“庄子游乎雕陵之樊”“庄子行于山中”“庄子钓于濮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等等。可以说,山水是庄子生命观的一个重要表征,庄子认为寄情自然山水可以真切地体悟到自然的永恒和生生不息的力量,常居山水之中能够长生不老。这一思想也成为了道教人士入山修道、炼丹、求仙的重要理论依据,如葛洪所说,只有名山大川才是理想的炼丹场所。道教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等其实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名山胜水,无一例外都是丛林流水,鸟兽成群,花草飘香,气候宜人。
到了魏晋时期,道教对山水、林泉之“自然美”的眷恋和追求蔚然成风,热爱山水、游赏山水成为当时一种十分普遍、自觉的精神生活方式,并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自然审美思想和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等山水艺术的发展。在当时,自然山水不仅是道教人士修道的主要场域,而且成为士人、文人最理想的隐居之地和精神寄托之所。可以说,自然山水是士大夫心中的“玉山瑶池”在人间的延伸,隐居山水,是古代士人对生命价值自我肯定的一种独特方式。东晋田园诗派的鼻祖陶渊明在退隐归耕的生活中,不仅获得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逍遥自在,而且创作了《归园田居》等许多不朽诗篇。在陶渊明近140篇诗文中,引用《庄子》《列子》等典故达70次之多,不能不说道家老庄思想和道教哲学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的影响甚深,他对山水的热爱实则是道家、道教隐逸思想的表现。
唐代是道教兴盛和大发展时期,道教山水思想也异常繁盛,对山水诗歌等文学作品的创作影响甚深。“诗仙”李白一生与道教渊源颇深,道教对李白的影响贯穿其思想、行为、仕途乃至婚姻,特别是在诗歌创作方面更是表现得尤为明显。李白是山水诗史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在诗歌创作中尽情发挥了道教神仙信仰的审美因素,汲取了“道法自然”的观念,诠释了道教的宇宙自然观和山水精神。他一生好游山水,把自然山水作为理想的寄托和自由的化身来歌颂,创作了大量优美的有关山水的佳作。
道教山水思想对我国园林艺术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自然观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然山水思想是中国古典园林建造和艺术创作的重要理论支撑。中国古典园林可以分为天然山水园、人工山水园两大类和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三种。但无论是何种园林类型,均有“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共性特点,这一特点是中国古典园林自成体系、独树一帜的主要标志,又是“道法自然”思想的体现。在古代造园过程中,“道法自然”是园林建设的重要原则,而“师法自然”是先人们最主要的园林建造手法。园林中的山、水、树、石等无不在精心模拟自然山水,拟仿自然界中万物本性的状态,力求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苏州园林之所以能够成为园林中的经典佳作,归根结底是因为遵循“师法自然”的原则,有了经久不衰的魅力。园林中的人造景观承载着山水精神,所以在人造的山水园林之中同样能够获得畅游山水之乐,甚至领略到与自然山水不一样的意趣。江苏无锡寄畅园中的二十景之一“知鱼槛”,其名出于《庄子·秋水》“知鱼之乐”的典故。知鱼槛为方形亭式水榭,歇山顶,三面临水,由于其临水处的坐身栏板上置吴王靠,游人可以舒服地坐倚于此,欣赏锦汇漪中快乐的游鱼,体味“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的自由和谐之境。
寄情山水,回归自然,对于现代人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仍有着独特的功效。道教山水思想蕴含着生态智慧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道教爱护自然、崇尚自然和致力于“人间仙境”建设的可贵精神,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是有益的。
(本文作者:于飞,转自中国民族宗教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