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道教音乐无为的妙韵_道教文化 -天然道观

  

   道教音乐作为一种古老的宗教艺术,在曲调和演唱方式上,无不渗透着道教的无为之旨和自然清净的审美情趣,因此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老子说“大音希声”,这恐怕是对音乐之美最好的概括了。“希声”乃至“无声”,但却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内涵,因此“希声”才能谓之“大音”。“大音”是天乐,也就是合乎天地自然之道的最美好的声音;而之所以“希声”,是因为最美的音乐不是用耳朵去听,而是用心灵去感悟。“大音希声”,其实也就是人们要用心灵去领略的自然内在的无为大旨,也就是与“道”的交流。道教音乐,无疑是对老子这种思想的具象表达。

   《吕氏春秋》中说:“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先王定乐由此而生。”“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听凤凰之鸣,以制十二律。”也就是说,音乐本身不过是用具体的形式来表达源自于自然的音律。道教经典《太平经》上说:“天下凡事,皆一阴一阳,乃能相生,乃能相养……故为阴阳者,动则有音声。”“五音乃各有所引动,或引天,或引地,或引日月星辰,或引四时五行,或引山川,或引人民万物,音动者皆有所动摇,各有所致。是故和合,得其意者致善;不得其意者致恶。动音,凡万物精神悉先来朝乃后动,占其形体。故动乐音,常当务知其事,审得其意,太平可致,凶气可去,真人详之。”而根据这种阴阳之动而自然产生的音声,就形成了道教音乐。

   按照道教的说法,道教音乐是对“天籁”的模仿。所谓“天籁”,就是来自天地自然的声音,如风声、水声、雨声、鸟鸣等等,这些凝聚天地万物、日月精华的声音都具有无为自然的意义。所以,道教音乐讲究随顺自然的声响而不饰雕琢,以此得天地自然无为的意趣。庄子说天地自生的声音(天籁)是“上等”。他在《天运》中说,“天籁”的特点就是“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包裹六极”。所以,道教音乐强调“合真”:不过分增添人为的因素破坏天地自然之声,而是遵循自然内在的无为之旨,以“忘智”的方式,顺其自然而为之。

   道教音乐通过声乐和器乐组合,以及颂、赞、步虚、偈等曲式,烘托、渲染道教仪式的庄严、肃穆和神圣,将各种缥缈的神仙意境和谐生动地再现出来。道教音乐中的乐器,都是模仿自然的“天籁”而来的。道教乐器一般分铛、引磬、鼓、钟等等,其实都具有自然的对应,所谓“鼓似天、钟似地、磬似水,铛、铰、木鱼似星辰日月,铃引者皆似万物”,钟为“金乐之首”,梵宫仙殿,必用之以明诚;磬一般是石制,声如击石,铙、钹则“以金铙止鼓”,其声音皆似天地自然之声。

   道乐演唱保留有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特色。其中斋醮音乐实际上是一种演唱音乐,除了有独唱、齐唱、散板式吟唱以外,还有鼓乐、吹打乐以及合奏等多种形式。斋醮、颂经、法术等活动中的音乐是和各种仪礼和祈禳符咒等法事、法术以及祭祀活动结合在一起的,并配合叩拜、舞蹈、步罡踏斗等动作而进行相应的表演和清唱。大型斋醮活动的演唱,还包括独唱、合唱、道白、独奏、合奏、舞蹈、仪式等内容。陈国符在《道乐考略稿》中对于道乐演唱的内容和形式做了概括和总结,道乐历代器乐曲调有华夏颂、步虚声、祈仙、翘仙、玄真道曲、大罗天曲、景云、九真、紫极、小长寿、承天、顺天乐、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降真召仙曲、紫微送仙曲、迎风辇、天下光、圣贤记、青天歌、迎仙客、步步高、醉仙喜等;声乐体裁有颂、赞、步虚、偈咒等;演唱形式也丰富多样,曲调既清淡如水,又细腻优美。道乐结合斋醮中的水灾、旱灾、虫灾、雷击、瘟疫、伤病、生亡、延寿等各种法事,组合串连成各种清淡、自然的道曲演唱风格。道乐的诵唱和乐器伴奏赞美三清、神仙,表现神仙应召而来的飘拂飞翔之声,众神仙抵达仙界之声,以及仙界的缥缈恬静的天籁之声。

   道教音乐中包含有众多的曲目和曲调,内容繁多。有的表现召神遣将时的庄严气势、降妖驱魔时的威武果敢;有的表现祈福祝庆时的欢乐轻快;有的赞颂神仙的优美恬静;有的表现祈祷养炼时的悠扬缥缈。总体来说,道教音乐的声音清淡纯真,似清风流水;曲调恬静优美,给人一种虚无缥缈、来自遥远天外的感觉。南朝刘敬叔的《异苑》说:“陈思王游鱼山,忽闻空里诵经声,清远遒亮,因使解音者写之,为神仙之声,道士效之,作步虚声。”这“步虚声”就是道教的乐曲。所谓“步虚曲”,也就是因为其音韵,仿佛是众仙缥缈行于虚空时歌诵之音。这首曲调风格古雅、清淡如水、长流不息,是集喧嚣和空灵于一身的无为妙韵。再比如《白鹤飞》,乐曲舒缓似驾鹤遨游,给人一种超越人间世俗、达到神仙的超然境界的感受;还有《太极韵》,曲调玄妙、虚幻缥缈,表现出对“道”的至诚之心,抒发了自然无为的宗教情怀和大道本无的无限玄想。

   道教音乐作为一种古老的宗教艺术,在曲调和演唱方式上,无不渗透着道教的无为之旨和自然清净的审美情趣,因此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它在颂赞神仙、祈福禳灾、超度亡灵和养生中,贯彻并渗透了道教的宗教教义,并通过曲调的缥缈恬静,表现内在的意趣。

   道教认为音乐对于人具有重要的作用。《太平经》说:“音声者,即是乐之语谈也”,“夫乐乃以音响召事,比若人开口出声,有好有恶,善者致吉,恶者致凶。”“故举乐,得其上意者,可以度世;得其中意者,可以致平,除凶害也;得其下意者,可以乐人也,上得其意者,可以乐神灵;中得其意者,可以乐精;下得其意者,可以乐身;俱得其意者,上帝王可游而无事。乐起而刑断绝,精神相厌也。”所以可以借助音乐来养生。

   《太平经》对于音乐在养生中的作用做了精辟概括,认为音乐具有“感”和“定”的功能,而核心就是“调”:只有“调乐”才能“感物类、和阴阳、定四时五行”。否则“不调则舞乱,无正声音,不可听、伤人藏精神也”。《太平经》中还说:“凡乐者,所以止怒也;凡怒者,所以止乐者也;此两者相伐,是故乐则怒止,怒则乐止。”也就是说,音乐能够止怒,使人心情愉快,心理舒畅。

   而道教音乐用清虚幽静所形成的独特的“韵”——虚静柔和的道乐风格,更可以使人进入无为意境,保持超然的清净心态,达到与天地自然之音和合而乐,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美好愿望。

   (作者:赵晓培,工作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章曾载于《中国宗教》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