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道德经》中的处世之道——以无私之私成就至

  

读《老子》,从中我体会到的是其柔善不争、见素抱朴的为人处世之道。故而保持心出于世,身入于世也不被染浊,于今之繁杂社会中,便能以无侍有,以下为上。生于凡尘也可保持心不为尘垢所染,这便是老子所言的持心之道,使心出离于世便可不与其苟同。人人只道出世之人是最自私的,一心修己,但其实他们是最无私的,因为他们有一颗无私的心。若处于世间能怀揣这样一种无私的心便是以老子所提倡的至下之道为至上之功,是最好的处世之道。

  

如何以无私之私成就至下而上的为世之道?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是退让。要做到少私寡欲、为而不争,可归结为一个“让”字。今之社会,纷杂难辨,唯利是图者众多,而此利皆源于一己之私,为谋私利则无所不为。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一些料所难及的邪事发生。此处所言私利往往是肉眼可见的物质利益,有时也是眼前的利益。

  

而老子所言“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此处的“私”则是指修福成德,是一种长远的不见于形的利益。故老子是教人少私寡欲,凡事顺其自然就好,不必为一己私欲争先而上,适时地以下为让,不仅成全了别人亦保全了自己。当然这种退让并不是懦弱,而是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该避让时则避让,但一时的避让无关得失成败,反而是这样避让成就了至上之德,亦是至下的无私之道。因无私而成就的一己之德,这也是自私的修行。

  

其次是包容。如能处众人所恶、不偏不倚地善待身边的每一人每一物,就像一个连花草都不舍得去折损的人如何会为害世间呢?老子文中多次以水作喻暗示此理,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从不为万物分优劣或因其不同而偏私任何一物,它只是无私地润育万物,给予万物它所能给予的一切来成就万物的生生之德。

  

正因如此,老子讲“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江海为王之道在于其能善下,能包容万物,所以成就万物的同时亦成就了自身。一个能以宽容大度之心待人接物帮助他人的人,能容他人所不能,没有人不愿意帮助他,不愿意与之为伍,所以做任何事都能功成愿遂,因为他积累的不只人心还有福德。一个能包容一切的人,在他眼中,一切都是美好的,都是值得称道的是生命绽放的美的历程。当你多包容他人一分,自己所得之福便多一分,自己也会多一分快乐,个人的境界也会有所提升。这种包容是最无私的爱,但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修行。

  

再者是柔弱。柔韧有度则能守柔曰强。老子曾讲“曲则全,枉则直”正是因为曲柔所以能保全自己,而这也是水的特点。水能以外界的形状为自己的形状,它从来不会执着于已经拥有的,可以随环境变化无穷,是因为它柔弱。但无论如何它纯净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只要将它还原至初态,它仍是它本身,而它的初态就是没有形态。

  

无论如何变化它都能常存不灭,是以其柔韧多变而无己,在物我对立中消除了自我与物的界限与成万物融为一体,所以对于一个无形之物来讲没有什么能将其打败,他能适应一切变化,所以能长存不息。长存不息者万物之王也,而这样的王是不以自己为王而以万物为王的真正的自然之王,是以其无己之私顺应万物自然之理所以称强。而人若无己则无所计较,处事能以他人的利益为先,同时也成就了自身的德行。

  

最后是破执。这种破执便是不执著于已经拥有的,不执著于不能拥有的,亦不执著于还未拥有的;不执著于已经过去的,亦不执著于还未出现的。综上而谈,无论所执为何,都是基于现世自己可以亲身体验的,人生命真正的意义却是超然于此的。因为如今肉身所见所感者都不是可以恒常存在的,犹如昙花一现,虽美丽但亦短暂,一切都将有时尽,所以不必过于执著于此。执者所执不过是一己私利,而这些名利权情都将随人生逝去而化为乌有,人肉体离开世间时,繁花世锦都将失去意义。所以破执亦可理解为破己,即不执著于任何人事。当一个人明白他所拥有的都是转舜即逝的,也就不会过于执著于此,所以他能放下一己私利而更愿意超脱于物质的束缚寻求生命的真谛。

  

而这种真理便是以万物的生命为生无私地帮助万物化生,因此他能超脱物欲体验真正的灵魂本善带给生命的短暂安乐。正是因为这种超然物外的广博之心能真正做到无私于世间,对于人世间的事事物物都能舍己而利他,所以这样的人不仅是为利人同时亦是为己。当然他们不是为了修己才利人,而是在自然无为中成就他人也成就了自己,是无为而成的双赢,但如果是有为而为之则不能称其为无私之私。

  

总之,人来此世间,来时无功去亦无得,而处于世间的修行为自己带来的福德智慧却是永远存在的。人身难得,处于世间的际遇亦十分难得,人生所遇每一事都是对自我的挑战,我们做出怎样的选择关系到个人的修行境界。我们的每一次选择都应以退让、包容、柔弱、不执为原则。一是遇事不与人争,因为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懂得退让,知道有些东西是争不来的,当属谁人必予谁,他人莫能争之得,而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也是无私的人,正因为他能去除私心,所以能不与人争。二是处世不嫌人恶,能包容他人的好恶之人是能不以自己的好恶为好恶的人,一个人之所以不能容人是因为他人的某些方面不如己意,而真正的无私之人却能容人所不能,因为他们从不以自己的私意作为衡量世间万物的标准,而是以自然的方式对待万物。

  

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是已经将自己的私意与万物之私融为一体,所以他们的无私也是自私的,在与他人相处时,他们已经将他人的利益看作是自己的利益,所以利他就是利己,没有人我之分,成全他人就是成全自己。三是游离世间却从来不被世间的俗事所束缚,是因为无私之人能以柔弱处世,能随际遇的变化而变化,但本心不曾改变,不会因太过强硬刚毅而过早夭亡,反而能因其柔弱而长久地生存,立于不败之地。至柔至弱之人正是因为其无己无私所以能顺随事物的自然发展。

  

四是处于世间凡俗受其困扰多有烦恼,但一切苦皆是人自己造作所生,所以关键在于不执己不造作。无执之人不执著于自己的私有,这种私有既不是个人的利益修行亦不是自己无执的念头,所以这种无执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无为状态,无执的最高境界是无我。所以无执的人懂得世间的一切都是可生灭的,从不以一切世间的有为有而执于其中,于他们而言这些生灭的一切都同自己本身一样是生灭的,所以利他即是利己。

  

真正的不生不灭的本体是与自己同体的,正因为他们不执于任何,所以他们也能拥有所有,让世事顺随自然的发展就是功成,同时也是自我本真的实现。

  

人能无私但却又无所不私,无论何时无私的心都是成就私我最高境界的至上之道,我们只见眼前无私的人服务于他人似是处于下位,但若从自我修养上讲却是处于至上之道。因为他们深知以一种宽大博厚的无私之心待人接物,自然能做到“让”而不争,所谓“上善若水”,则能以至柔驰骋天下无有不胜。

  

于是保持心出离世间,便是无私,因为有我是因为有世间,故不以世俗为碍,不执著于世事,事事都不争而处下,亦能善下,既不就高亦不欺低,便是能以出世之无私至下之道而渐显于上位。所谓为低姿态,成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