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式一层小院百户共仰望客家的旗杆石挺拔而稳固功名柱上铭记着辉煌的过去
在赣南乡村,至今仍可见旗杆石、功名柱或牌坊,它们是客家人崇文重教、敬重乡贤的象征。每一根功名柱都是士子的骄傲,每一根旗杆石是家族的自豪,每一座牌坊是地方的荣耀。安远县三百山,是东江源头,也是国家森林公园。三百山下梅屋村,有数十根功名柱立于梅氏大宗祠前,宛如树林,显示了梅氏文儒之盛。
梅氏祖传二公原籍江南宁国府宣城县(今安徽宣城市),曾任广东惠州府儒学教谕。自明初以来,历600多年,梅氏相传二十余世,上万人丁。在梅氏大宗祠前立的功名柱中,有多位功名者,如三甲进士出身的梅树德、三十四岁中进士并入翰林院的梅映堂等,他们的事迹铭记着家族荣耀。
客家人崇文重教,以获得功名既能彰显家族荣耀,又能激励后代。因此,在获取功名后,他们会在祠堂内悬挂匾额,或竖起功名柱和旗杆石,或筑大牌坊以庆祝。此举不仅表彰个人成就,更为后辈树立榜样。
于都县岭背乡谢屋村保存有“步蟾坊”,这座从明代风雨中的木构牌坊,是赣南众多牌楼之一。在明代正统六年建造,以纪念于都人谢宁考中举人的“步蟾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这座高大的木牌楼四柱三间四楼结构,与八根饯柱分立支撑,使整个结构既合理又雄伟。
在筠门岭镇,一座朱氏宗祠环抱芙蓉河与朱姓子孙居住地形成美丽景致,这就是著称的芙蓉村。这片土地因盛产荷莲而闻名,每当夏风生起时荷花铺满田野,让朱家的子孙陶醉了一代又一代。“芙蓉”因此得其名字,并因为安全考虑建立了寨堡——即今日之芙蓉寨。
通过近600年的时间,在这里开启了朱熹第十一世孙朱子达所创业兴业。他迁徙至此地,便开始耕读传家生活,使得这里成为真正的人文蔚起之地,其中老祠堂静静伫立巨池之后,有十一对巨大的功名柱整齐对列两侧,不同朝代考取各类科目的人物事迹被铭刻其中,对读书郎怀有深深尊敬和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