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中断奶风俗你还记得多少
摘要: 回望客家断奶往事,感受母爱深沉
在客家文化中,婴儿的断奶是一段难忘的记忆。过去,母亲哺育孩子至三五个月才给予断奶,这是因为那时没有如今营养丰富的奶粉和柔软的硅胶奶嘴来替代母乳。因此,当婴儿突然被断奶,他们会因为口感上的不适而大哭,这情景让人心疼。
“十月怀胎,八月乳浆。”这句俗语表达了母亲哺育孩子所承担的艰辛。在旧时社会,即使家庭子女众多,每个孩子也要享有足够长时间母乳喂养后才能正式断奶。
当婴儿准备接受米羹作为食物,一系列调整开始了。这包括隔离五至六天期间,让做母亲的人暂时离开或躲藏,以避免与婴儿见面。这个过程中,家中的其他成员需要用各种方法安抚婴儿,同时坚持使用强迫喂食(客家人称“硬灌”)来帮助他们习惯新的饮食。此外,如果母亲听到孩子的大哭声却忍不住想抱抱,那么所有努力可能就会白费,因为这样一来初期成果将被破坏。
然而,有些母亲在听到孩子们哭泣后无法抗拒地让他们吃回去,并且每次断奶都如此,这样的行为可能导致长到七八岁的小孩依然保留着吃东西之前吮吸手指习惯。这场景常常引起旁人的笑声,而这些笑声通常伴随着轻蔑的话语:“羞死人!羞死人!”
尽管如此,在整个过程中,全家的关心和慰藉是无价之宝。在晚上,小孩通常与爷爷(即做妈妈的人)的乳房一起睡觉。当夜间醒来的小孩寻求母乳,只能得到空虚的声音,但如果真的不能安抚,就会用自己的乳头代替,让小孩以此为满足而安静下来。这样的现象在客家地区很普遍,被称作“冇乳”,形容那些未能产下任何泵汁的胸部。而对于小孩来说,无论何时都能享受到这种特殊待遇,所以出现了“阿婆的乳嘴大家吮得”的说法,用以比喻家族遗产人人分配的情况。
最后,当四五天结束后,小朋友已经基本克服对母乳的情绪依赖,可以正常进食米糊时,不再需要哺育者,因此可以重新回到家庭生活中,与久别重逢的小朋友相聚。但是,对于仍然渴望吮吸这一点的小朋友,有些做妈妈的人会用辣姜涂在自己的一侧,将其放在小朋友的手边。一旦辣味触碰到舌尖,小朋友便不会再想要吸吮,而这标志着正式进入米糊为主食阶段,从而完成了成功的断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