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为什么总爱说上下左右不是东西南北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就像一场大戏四面八方都是舞台
客家人的方位感之谜:从“上下左右”到河流的故事
在梅城,人们说“下大埔”和“下丰顺”,而大埔人和丰顺人则会说“上梅城”。兴宁人和五华人来到梅城时,通常会说“下梅城”。那么,“上”与“下”的确切含义又是怎样的呢?原来,这种特殊的方位概念与河流的走向紧密相连。
梅州境内河流如同一张网,有韩江、梅江和汀江等。其中,梅江被视为民众的心脏,全长307公里,它发源于乌突山七星岽,沿莲花山北麓自西南向东北穿行至水寨镇汇入周江,然后继续曲折,最终在三河坝与汀江合流。
历史上的客家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交通不便,因此开辟陆路往往耗费较多成本,并且安全保障不足。因此,在旧时不同县域之间的人们交流往来,大多依靠水路进行。当走水路时,“溯江称作‘上’”,而顺流则叫作“下”。这种方式正是现代我们所说的方向概念产生。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各县市区之间的交流主要走陆路,而水路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除了"上""下","左""右"也是客家指明方向最常用的两个词,如"左片侧""右手片"等,从对方角度指示,使得语言更加形象直观、简洁明了。
由于历史上的客家多生活在环境封闭、视野受阻的山区,他们对东西南北这一传统方位概念几乎没有实际应用。久而久之,它就被更为直观更接地气的上下的概念所取代。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当你听到一个客家的老乡提起他的故土时,他可能只用四个字——上、下、左、右——来描述整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个角落都有其独特的地理标识,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一样,是如此贴近自然,也是如此深刻地印记在他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