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翼围的故事探索中国五大传统民居在社会中的独特魅力
我站在燕翼围的前面,凝视着这座始建于清顺治七年的建筑,它在清康熙十六年完工,是杨村富户赖福之及其长子赖从林倾两代之力建成。这个客家围屋位于江西省龙南市杨村镇,面积1367平方米,高14.3米,长41.5米,宽31.8米,以大门和厅堂为中轴线的砖木结构方形围,是现存最高、墙体最厚的客家围屋,也是赣南围屋防御体系最为坚固的围屋。
全围共有4层,每层有34个房间,共计136间房。每一层都与下一层通过楼梯相连,对角四边设有炮楼,每层均有枪眼。四周高墙都是封闭建筑,只留一楼大门进出,还有一排排污孔。内院、外院还有水井,这里的生活设施堪称完善。
2001年,这里成功入选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不仅见证了家族兴衰,更见证了社会变迁。在明末清初,当时杨村是个盗贼横行、民风彪悍的地方。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加上匪患频发,使得这里成为烽烟滚滚的惊恐境界。
故事说来,即使当时家庭遭受破坏,只剩下空宅,但赖福之一家依然坚持“高筑墙,广积粮”的古训,最终经过27年的艰辛劳作,由三代人共同完成了这座巨大的围屋。而名为“燕翼”的原因,有多种传说,其中包括《诗经直解》中的“贻厥孙谋,以燕翼子”,意指为了子孙筹谋,就像燕子翼护小燕一样;也有关于道光年间知府题写此名以表达夫妻恩爱;还有关于比喻金钱绵延不绝等说法。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那个时代,小主人带着仆人逃难期间,不幸遇害的事故,以及后来的祭祀习俗,都显示出这一大家族对忠诚和救命恩情深刻重视。而关西徐老四结亲与新建的大型圍屋,则是对本源追求和承诺实现的一次重大举措,他追求财富和美好居住环境,最终在29年的努力下创造了一座更加宏伟精美的地标性建筑,与原有的燕翼圍结成永久友谊,让人们永远记住这段美丽而复杂的人类历史。(李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