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女子之所以不缠足原因在于其坚韧不拔的传统精神与深厚的情感纽带他们在山林间筑巢依靠自然恩赐与大地同
清朝时期,汉族女子缠足现象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几乎所有的家庭,无论贫富,都让女儿们从小裹起“三寸金莲”。不缠足则会遭到普遍的嘲笑。但客家人作为汉族的一个分支,却没有这项习俗。那么,为什么客家女子不缠足呢?客家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他们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唐、宋等朝代,最终迁徙至南方形成了一个特定的群体。他们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和江西等地。
许多人认为,因为客家先民在迁移时缠足尚未流行,他们在南方定居后未受此影响,因此保留了天足,而身体也比缠足女子更健康。这一观点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实际情况可能更为复杂。礼教文化对社会产生很大影响,使得缠足逐渐蔓延到社会各个角落,但是为什么客家的这种习俗并没有被接受呢?
关键在于客家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况决定了这一点。在山高林深的地方生产落后,交通闭塞,人口密度低,这使得每个家庭需要男女双方都成为劳动力投入生产中去。如果只有男人做内务而女人做外务,那是不够的,要维持基本生活需要必须男女同耕。一首歌曲中的歌词描绘了一幅这样的场景:“妹子割芦箕哥下铲草皮”,可以想象一个裹着小脚的女性如何能上山割芦?
通常情况下已婚妇女承担的劳动量甚至超过男性,她要养育孩子照顾老人整理家务,还要与丈夫一起垦殖。如果是一个小脚女性,她根本无法完成这些高强度体力劳动。
另外,从明末开始,一些来自广东和福建地区的人员前往东南亚打工或经商,“下南洋”的都是男子,而妻儿留守本乡,这样整个家庭重担全部落在妇女身上,如同牛马一样工作。
《清稗类钞》中提到:“客家妇女向不缠足,其身体硕健而运动自如,又无施脂粉及插花朵者。”这里说明她们没有像其他地方那样闲情逸致地过日子,而是像男人一样从早忙到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反映出了这种生活规律,没有时间去做那些只需手指活动的小事情。
美国传教士罗伯·史密斯写道:“你将看到市镇上的买卖人物车站码头苦力的工作,在乡村中耕田种地上深山砍柴以及建筑屋宇时粗工灰窑瓦窑里做粗重工作几乎全都是女人。”
因此,可以说,不缠足是由客家的自然环境和生存状况所决定的一种必然结果,是一种适应性强且实用的选择,同时也是对当时社会角色期待的一种挑战。而这个挑战,也许对于她们来说既是一种幸运又是一种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