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琴韵从流民到文化的复兴
自20世纪30年代罗香林奠定客家学研究基础以来,客家学渐渐成为一门显学,至上世纪十年代,涌现了众多研究者。而这众多研究领域中,客家源流一直是最为学者们所关注的,关于客家源流的专著就有不少。在这些论著中,讨论的焦点大都集中在客家的来源、迁徙、语言、特质和精神等问题上。总体而言,这一阶段学者们皆在传统民族史研究方法指导下展开研究,对于清晰地认识民族形成发展史有重要贡献。
随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族群理论的流行,学者们开始思考族群认同与族群意识的问题。华裔学者梁肇庭是当代对客家学研究贡献颇大的学者,其遗著《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和族性:客家、棚民及其邻居》结合施坚雅的宏观区域理论与人类学族群理论,对客家史研究有全新的理解。他提出13、14世纪是客家的酝酿期,而16、17世纪因经济衰退人口迁移导致部分地区出现土客矛盾,是激发出客户群意识时刻。
一、“流人”身份下的 客民
“ 客”作为人群指称,一开始是作为他称出现的,并且时常以反面的形象出现。然而,在文献记载中已有对“异邑民入县”的记载。在修于清代雍正初年的《归善县志》中记载了明代中期归善县有“异邑民入县”的情况,这些异邑民被称为“ 客”,他们进入惠州租佃土地,因常与当地土人发生矛盾,被认为是一种威胁。当局通过拘其入约使移民有所约束,但这种做法也等于承认这些外来佃耕者的合法性。
二、“族群”身份下的 客家的兴起
随着时间推移,当地土著与外来佃耕者的矛盾日益加剧,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武力斗争。这场斗争持续14年,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在中国历史上是仅见的。帝国时期对于那些被指称为“蛮族”的人们采取措施,如林达泉及当时人眼中的出身中原代表一种文化与道德上的高端确认guests的人中国性,无异于确认他们行为上的正当性。
三余论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宾馆社会的地位逐步提升,从最初的一般意义上的移居人员到现在拥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和识别特征。这不仅体现在语言风俗上,也体现在对自身历史和根源的大量探索和阐述上。一方面,他们试图通过强调自己来自古老文明中心的地位,以此来提高自身在主导社会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他们也试图通过创造自己的文化符号,如音乐舞蹈,以此来增强自己的集体认同感。此外,他们还致力于记录并传承本民族传统知识,为后来的学习提供宝贵资源。
综上所述,从一个简单意义上的 移居团体向一个具有高度自我认同能力和共同价值观念的大型社团转变是一个长期而艰苦但又充满希望的事业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