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女子不缠足的自然风俗原因
清朝客家女子为何不缠足?这个问题引发了众多学者的探讨。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在清朝,汉族人家的女子无论贫富,从幼年起几乎都裹起了“三寸金莲”。如果不缠足,就会受到普遍的嘲笑。但是我们都知道一个现象,作为汉族分支的客家人,没有缠足的习俗。
客家女子为什么不裹小脚呢?客家人是从秦朝开始,历经魏、晋、南北朝、唐、宋等,由北方迁徙到南方的汉族人,到南宋已形成了特定的群体。其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省份。
很多人认为,客家先民南迁时,缠足还未形成风气,他们在南方定居后没有受此影响,客家女子得以保留天足,身体也比缠足女子更加健康。这一观点似是而非。礼教文化辐射力很强,缠足也是逐渐扩散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但为何客家地区抗拒这一习俗?
说到底,不缠足是由客家人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况决定的。客家的生活地点大多数是在山高林深的地方,有着生产落后和交通闭塞的情况,他们要想在此安居,便必须付出更大的辛劳。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对夫妻都要作为劳动力投入到生产中去。一首歌词正描绘了这样的场景:“妹在山上割芦箕哥在山下铲草皮。”
因此,在这样的大自然环境中,小脚显然无法完成高负荷的体力劳动。而且,当时明末以来,有些家庭中的男子“下南洋”,留女儿老婆照看田地,这样整个家庭重担全部落到了妇女身上。
《清稗类钞》中提到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体现了这种规律,她们没有坐在闺房绣花闲情逸致和生活条件。而美国传教士罗伯·史密斯所见所闻写成《中国的客家》一书,其中说道:“你将看到市镇上做买卖的人,以及车站码头苦力的工作,在乡村耕田种地,上深山砍柴以及建筑屋宇时粗工,大部分都是女人。”这说明女性承担着更多重大的责任,而不是被束縛于小脚之中。
晚清另一位外国传教士看到当地女子都是天足,对她们感到赞叹,“于世界女人最完全无憾。”这是因为她们并没有因为装饰自己的双腿而牺牲自己的健康与活力,而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需求下选择了一种适合自己生存状态下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