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翼围的故事探索中国特色建筑在社会中的独特魅力
我站在燕翼围的前面,凝视着这座始建于清顺治七年的建筑,它在清康熙十六年完工,是杨村富户赖福之及其长子赖从林倾两代之力建成。这个由砖木结构组成的方形围屋,以大门和厅堂为中轴线,共有4层,每层34个房间,总共136间房。
历史上,这里是一个充满盗贼和械斗的地方。在社会动荡的明末清初时期,赣粤边际匪患频发,杨村处于一片烽烟滚滚的惊恐境况。赖福之为了避难,最终决定建造这座围屋,用以保护自己和家人。
关于“燕翼围”的命名,有三种说法。一种是比喻子孙筹谋,如同燕子翼护小燕;一种是因为它对角各有一个炮楼,从上空望去,就像一只飞翔中的燕子;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曾经的一位官员题写了这个名字。
此外,在这里,我也了解到主仆之间的情谊。当时,一位仆人替主人换下了衣服,将金银珠宝扔进了池塘,以此来保护主人免受伤害。后来,当主人返回并把水抽干取出财宝后,他感到只有靠自己才能保护自己,因此他决定建造这座能够保护自己的高大围屋,并且没有忘记那位救命的仆人的恩情。
最后,我知道这里还有一个故事,那就是两座围屋之间结下的亲情。在清乾隆年间,一位青年常来远嫁女家的姐姐家做客,并在那里立志日后也要发大财做大屋。他最终成为了一位富有的商人,并在他的新宅院旁开基建新围,与原来的燕翼围结成了不解之缘。这两个家庭通过婚姻联络,不仅增强了彼此的经济实力,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情感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