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竹雕刀锋穿透社会纠葛追寻古根的风雅足迹
客家竹雕:探寻古根的风雅足迹,追踪社会纠葛的刀锋
在中国文化中,竹子以其清秀挺拔、刚直坚韧、虚中洁外、四季青翠等特点,被视为祥瑞风雅之物。竹雕,即在竹料或竹制器物上雕刻装饰图案、书画文字等,或将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是中国人对竹的欣赏与利用自古有之。中国的先秦时代就已出现了这门艺术,并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
赣南多山,山中多竹,这里是客家人的发源地,也是客家竹雕的源头。在唐代,一千多年前,客家人就在这里开始了他们独特的艺术技艺。工艺精湛,品位高雅、高度别致,因而深受人们喜爱。在章贡区,这种技艺传承创新之风极盛。这里的人们用“刀代笔”,将书、画、诗、文、印等诸种艺术融为一体,将新的生命赋予了这些简单而又复杂的作品。
制作过程从制坯到绘图,再到粗细两次雕刻,每一步都要求严格遵守规则,但也允许不拘一格。这使得每一件作品都有着不同的个性和魅力。而在最关键的步骤——运用汉字书法传统技艺进行“乱真雕刻法”,使用阴线阳刻圆透浮高浮等各种技法,使得作品既具有深邃感,又不失活泼气息。
这种顺从手感讲究刀法,让每一个细微处皆可见天地间的一草一木;豪放处却能展现出飞禽走兽人物神韵,让人拍案叫绝。这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是指尖上的艺术也是刀尖上的风雅。
这样的传统手工打造工作量巨大,不同程度上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而章贡区就有一些世代相传的手工匠人,他们通过不断创新的方式保护并推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未来发展。而现在,在学校里孩子们也能学习这门客家传统技艺,从小接受客家文化艺术浸润,为将来继承和发展留下更多可能。(赖联明 李成生 记者邹忠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