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莫阿依凉山彝族社会中的毕摩与56个民族的节日风俗及服饰
在凉山彝族自治州,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中,56个民族的节日风俗及服饰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画卷。其中,毕摩作为彝族社会中的宗教职业者,以念诵形式调解人与神鬼、人与祖先之间的关系。他们拥有特殊信仰,对毕摩神、神以及法具经书魂灵有着崇信之心,这是毕摩从事神职活动的精神支柱。
毕摩内部有一套约定俗成的宗教制度,包括传承、出师、退业和游毕等习俗惯制,以及有关仪式仪轨制度保障。这一制度体系为毕摩群体提供了稳定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使其能够专注于自己的宗教职业道德,即调节和规范毕摩与神灵、人们以及其他毕摩之间的人际关系。
此外,毕摩成员还具有建立在业缘基础上的深厚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彝族社群的一种自我意识,是团结和内聚的心理力量和情感纽带。通过对这些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凉山彝族社会中的毕摩及其在当地文化中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一些被视为迷信或愚昧旧文化的事物,如禁止宗教活动和焚烧民间文献,都被逐渐放宽或废除。此时期,不仅是对于传统文化进行回归,也是对于民族传统宗教的一次重要复兴。在美姑县的一个调查中,我们发现尽管面临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但彝族人的传统宗教仍然保持着活力,其中便包括了各种大大小小的仪式活动近200余种,以及115千卷之巨大的经书库存。
除了农村地区,在城市里也能听到“魂兮归来”的招魂之声和打牲驱鬼除邪仪式的声音。同时,“ 母子”学习成为一种流行现象,不仅有经济收人目的,还包含了追求名声的地位,并且学习传统文化。此外,由于现代生活内容被纳入到仪式活动中,如祈求升官升学、行商发财等请求,都反映出了现代化进程对本土文化影响的一面。
通过跟随毕毛游遍各个县区,对《毗补额依玛》等古老文献进行研究,本文将探讨凉山彣族中的这位念诵者如何以文字形式维护其对上苍至高无上的尊严,同时也是探讨他如何用言语魔法去引导世间万物,以达到平衡宇宙秩序,从而让人们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