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社会中的毕摩礼仪简介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北依大渡河,南临金沙江,是中国彝族最大的聚居区。这里的毕摩是以念诵的形式调解人与神鬼、人与祖先关系的宗教职业者。作为一种神职阶层,毕摩群体在长期宗教活动中形成了自身特征。
其一,毕摩拥有与其神职活动密切相关的特殊信仰,这些信仰以对毕摩神、神以及法具经书魂灵崇信为主要内容,为全体毕摩成员所恪守,是进行神职活动的精神支柱。
其二,毕摩内部有一套约定俗成的宗教制度,这些制度涉及到毕摩传承、出师、退业、游毕等习俗惯制,以及有关仪式仪轨制度保障。
其三,毕摩成员遵守共同的宗教职业道德,这些道德法规调节和规范了毕摩与神灵之间的人际关系,并维护了专业信誉和尊严。
第四,由于建立在业缘基础上的认同感,使得这些职业者具有较强的心理力量和情感纽带,从而增强团结内聚力。
此外,不少研究人员认为,在改革开放后,以美姑县为例,全县有超过六千名男性参与这种文化实践。在城市也能听到“魂兮归来”的招魂之声和打牲驱鬼除邪的情景,而农村则兴起“学习兼修”学艺热潮,同时融入现代生活内容,如祈求升官或行商发财。BHA 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笔者通过多次田野调查发现,一方面虽然凉山彝族自治州实施改革导致传统文化受压,但另一方面自1986年至1996年间,本地区仍然出现了一定的恢复现象。此期间,本地居民不仅保留了古老习俗,还将它们融入现代生活方式中,比如祈求成功或者防止疾病。这表明尽管受到外界影响,但本土文化并未完全消亡,而是在适应环境变化过程中不断演变。BHA 彷族人网(彷人网)- 彷族文化网络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