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平和的龙艺在元宵节中传递国庆节的习俗通过物品展现文化特色
我们中国人对于元宵佳节往往是比较重视的,各地有各地的过法。而在闽南地区,则以舞龙、龙艺的方式去庆祝元宵佳节。勤劳的人们用自己传统的“龙艺”方式庆祝春天的到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硕果丰收。
龙艺是平和县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龙艺一般由“龙头”、“龙段”、“龙尾”三部分组成。每块木艺板称“节”。每节长约3米,宽约0.3米,木制。每节艺板由两位壮汉肩抬,称“扛艺”。艺板上用竹、木、纸、绢等材料扎成楼、阁、舟、车模样,并点缀花卉草虫鱼和彩灯,此项工艺称“装藝”。每块艺板上站一位5至8岁少女或少男,全部按戏曲人物打扮,称“藝旦”。
以前,要是哪家的小孩被选中了去“装藝”,则是非常荣幸的,还可以得到一定的酬金。而在当今,要想你家的小孩去“装藝”,除了要交一笔钱外,还要走后门才能荣幸地当选。
龍藝节数不一,有24節、中秋節時結扎了一尾龍藝長達七十二節,是闽南历史上最长的一尾龍藝。在當年的慶典中,每個人都會穿戴傳統服飾,用燈笼來照亮街道,這些燈笼代表著希望與光明。
平和始有龍藝,当不迟于明末清初。当时,在《平和縣志》中記載:“民間結采架,上童靓妆立架上。”這就是對於龍戲演出的一種描述,它至少是在現在形式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解放前後,由於社會條件改變,一些地方開始將傳統活動合理規範化,以集體為單位進行舉辦。此時,“裝 藝”的人不僅需要提供物資還需要提供力量來運輸這些巨大的裝飾品。“裝 藝”的費用也越來越高,不仅要付费还要通过关系才能参加。
近年来,这个活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被纳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使得这个传统活动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同时也吸引了更多外国游客前来体验这种独特而迷人的艺术表演。
随着时间推移,这个传统活动继续发展并适应现代社会。不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地区,都能见到人们使用新颖的手法结合传统元素,为这项古老而美丽的事业增添新的色彩与活力。这场元宵之夜,让整个社区充满欢乐与团结,让这个民族精神上的交流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心灵。
此刻,我们站在繁星点点之下,看着那群勇敢的人们,他们正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将这份喜悦分享给世界。这是一种对过去记忆的尊重,也是一种对未来的期待——无论未来如何变化,这份文化根基永远不会改变,而它所带来的欢乐与感动,却将会持续下去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