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莫阿依中国凉山彝族社会中的毕摩与56个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
在中国凉山彝族自治州,生活着一百六十一万彝族人民,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彷佛是一个世外桃源,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在这里得以保留并延续发展。其中,毕摩是以念诵的形式调解人与神鬼、人与祖先关系的宗教职业者,他们拥有特殊信仰和宗教制度,以及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
改革开放以来,一度被抑制和削弱的彝族传统宗教逐渐得以恢复和回升。在美姑县,以毕摩为代表的宗教仪式活动频繁多样,有各种大大小小的仪式200余种,宗教经书115千卷。目前,毕摩活动不仅在农村,还进入了城市,“魂兮归来”的招魂之声和打牲驱鬼除邪的仪式在城市中也能耳闻目睹。
随着环境宽松、经济搞活以及民族传统文化走向复兴道路,一些被禁止取缔的宗教活动开始恢复,其中包括毕摩游毕做法。这对于研究毕摩提供了客观条件。本文拟就凉山彝族毕摩性质和特征进行分析与探讨。
从考察毕摩一词的人手,我们可以看到“毕”意为念诵,而“摩”意为做或从事。因此,“毕摩”就是指从事念诵之仪式活动的人。他们通过语言对神鬼祖先进行交通,并且掌握文字、精通经书以及熟悉各种口诵成为他们从事神职工作必要前提,也是他们与神鬼祖先通信的一种方式。
作为一个调解人,人们相信通过毕摩,可以控制并驾驭神鬼祖先,以去祸纳福逢凶化吉。而且,在人们看来,祖先、神灵、鬼怪操纵影响着人的生产生活,因此如果关系发生倾斜破损,不仅会危及人们的心态,还会影响物质生产和生活。此时,便需要通过比索莫等著名人物所说的那样的方法,即使用语言魔力赞美、教育规劝甚至诅咒那些无形力量,以维持一种平衡状态。而这种角色,如同民间法官一样,是为了服务于人类而存在,最终还是为了解决人类之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