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传统屙堆尿洗盆身的特色量词
曾经有一位普通话说得“半咸淡”的老阿伯向人口普查员汇报说:“我有两只小孩,大的那只工作了,讨了一只外江人;小的那只还在读书。”普查员是北方人,完全不懂客家话,听了相当惊讶,反问道:“您和您家小孩关系很不好是吗?!”其实,“只(繁体作‘隻’)”在客家话中是可以用来数人的,而且使用频率极高,不论人还是物,都可以用“隻”表示。除“隻”外,客家话中还有不少极具特色的量词。例如,“撒泡尿”的客家话是“屙堆尿”。照理说,“堆”应该是用来衡量固体的啊,尿是液体,怎么“堆”呢?
首先,“堆”可以作为“積(积)”的同义词来理解,有道是“堆山积海”; “積”又通“漬(渍)”,表示地面积水。其次,客家地区是典型的农耕社会,在城市化以前,用尿作为一种最天然的肥料,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在笔者的印象中,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起,在梅城的大街小巷里,还能偶尔听到“我裏背有尿卖么?”这样的呼唤声。一位头戴斗笠、骑着双杠自行车、载着两个尿桶的女子沿街向各个家庭收购尿液,这样的场景历历在目。而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很少发生。
类似地,“洗盆身”的说法也相当有趣。谁都知道,无论谁要洗澡通常采用淋浴方式。但就在几十年以前,无论谁要洗澡都还离不开盆和桶两种器具之中,而客家人似乎更喜欢用盆,所以常用"盆满钵满"寓指大赚特赚;而"桶"则多用于贬义词,如"饭桶”。因而,用"盆"来衡量洗澡之事也就很合情理了。这一切早已被新时代取代,但作为量词,"盆"依然健在。
以下列举一些客语常用的特色量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