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纯正春天唤醒的民俗回忆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唤醒沉睡的客家民俗记忆。客家民系是汉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文化以其古朴而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客家人重文教,保留了中原先辈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处世观念,造就了浓郁的客家民俗。
在稻作生产上,客家有着许多独特的传统习俗。从播种开始,他们有“挂田钱”、“祭秧田”的仪式;到插秧时,又有“开秧门”、“关秧门”之说。他们对每年第一次插秧叫“开秧门”,结束插秧那天又叫“关秧门”。收获季节,则举行丰收庆典,“洗禾镰酒”,全家欢宴庆祝丰收。
挂纸钱是一种祈求丰收和安康的心愿。在削竹竿后粘上纸钱,并在农田中间挂上,以示对土地神的一次祭奠。这一习俗不仅流传于粤东,还扩展至园地,被嘉应州称作“标园”。
赣南地区则有自己的祭祀仪式。在播种前,要在田边插三支香、挂三张纸钱,并制作艾米供奉,以希望自己的稻苗无病无灾茁壮成长。此外,还有一段关于护秧神的美丽故事,它表达了宾主双方对于丰饶与和平心愿。
在开启新耕地之前,一些地方会进行特殊仪式,如将红线扎好三张纸钱包住香头,再插入田埂,用红线扎好的五指作为护佑,让生长中的稻谷免遭野兽或鸟雀侵害。一旦新植的小麦露面,就会准备斋饭、斋菜送往田埂,为生长的小麦祈求增添力量。
食新节,也被称为六月十五日,是一个纪念过去困难年代里人们相互帮助共享劳动果实的情谊。而二月二日,则是吃各种带龙字名食品,如水饺(龙耳)、春饼(龙鳞)等,这些习惯都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