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船型屋社会中的民族节日风采展示
你是否了解海南黎族的船型屋?以下是关于这片土地上独特人文地理景观的探讨。
自古以来,黎族人主要聚居在同姓之中,他们的村寨常建于山坡旁,依山傍水。他们根据自然条件、气候和可用建筑材料,不断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茅草屋,其中以船形屋最具代表性。
据说,在3000年前的殷周时期,黎族祖先乘木船漂洋过海,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定居在美丽富饶的海南岛上。木船便成为了他们避风挡雨的地方,这种草屋就这样代代相传,并被称为“船形屋”,以纪念祖先并崇拜它们。
搭建黎家茅草屋的手法较为原始,用竹木捆扎构架,然后将稻草根泡在水里3天,再与红土混合制成糊剂粘贴到竹架上。“墙”修好后,便开始搭建高达3-4米、宽两米左右的房顶,以茅草和竹条为主料。地下铺设木板或竹子,以防潮防火。
随着汉族迁入及生产力的发展,黎族的船形房屋逐渐发生了变化,从高架转变至低架,其屋盖斜伸至地面。此外文献记载:“黎人住民,一栋两檐。邻汉人处,则于檐下开门,且编木为墙,涂以泥,如船篷。”随后其建筑物出现了变化,即采用圆拱造型,因利于抵抗台风而易于拆建,使得这种结构得以世代流传至今。
此外,在海南,也有苗族民居采用类似的设计,因为苗人的圆拱造型既能抵御台风,又方便维护,因此这种设计也得到了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