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动态农村丧葬礼仪如同一场悲壮的诗篇二十四拜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逝者深情的致敬
在我的家乡,农村的丧葬仪式中,有一项特殊的祭祀礼仪,被称为“二十四拜”。这不仅仅是对逝者的一种追思,更是一次全家人的团聚。"二十四拜"通常由逝者的子女及其配偶来进行,这是整个丧事中最庄严的仪式之一。
在农村的丧葬习俗中,“二十四拜”有着严格的规定。在灵棚搭建好后,在堂前设立一张祭品桌,摆放供品、香烛、烧纸和酒等必需品。左右两侧站立着两个执事,他们负责整个祭祀流程,按照预定的顺序进行,并负责转换供品、香烛和酒。这三个物件在“二十四拜”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要转换三次。桌前铺上席子或地毯,上下分为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和右下角。
那么,“二十四拜”又是怎样的呢?它包括先向司仪作揖跪下叩首,然后起身再作揖,一共做完24个动作,就完成了一次“拜”。这一系列动作被重复执行,以完成总共24次。
民间传统中的“二十四拜”,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走“8”字形状,一种则是绕席边行走。接下来,我们分别探讨这两种形式:
走“8”字:
这一种方式要求祭礼人站在席子的边缘中央向司仪施礼,然后开始按一定路径进行,每一个步骤包含了向旁边移动一步,再施礼并叩首一次(一共20次),最后结束时还会再回到原位施礼。此外,在最后一次迈出步伐到达席下的中心点时,还需要大哭,然后才能结束。
绕席边:
在绕席边方面,虽然转送供品、香烛和酒与走“8”字相同,但其行进路径不同。在此模式中,从底部中心点开始,每一次都从正面向旁移动一步,将服务于每一个方向上的死者;然后将返回至起始位置,并且重复这个过程直至达到总数24遍。在最后一次迈出步伐到达底部中心点时,也需要大哭后才可结束。而且,无论哪一种方法,都必须经过最后一次向司仪致敬并得到回应后方可退出场所,即表示完整举行了完美的十余小时长时间内持续不断的人们悼念之行为,为亡者送去最深切的情感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