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蓝口乐村石楼数据驱动的活古建筑与博物馆探索
东源蓝口乐村石楼:数据驱动的活古建筑与传统习俗博物馆探索
摘要:
东源县乐村石楼,建于嘉庆七年,至道光十三年完工,历时85年,是一座活的古建筑和传统习俗博物馆。该文详细介绍了乐村石楼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用料考究以及其作为防御碉堡与民居功能的设计理念。
内容:
历史背景
东源县乐村石楼位于河源市区西南方向大约8.5公里处,一路可直达。据《河源县志》记载,此地曾名“归淳约”,水运发达,是集散地。商人们通过水运码头前来做买卖,因贸易额大,还得过“老虎墟”之称。
建筑特点
乐村石楼坐南朝北,为客家四角围屋,由四堂四杠横屋和前院、半月形池塘、屋后半圆形花胎等组成。总面阔71.5米,总进深110米,占地面积7860平方米内有大小厅20个,天井36个,小房间108间。
用料考究
石楼基本上用花岗岩建成,被当地人称为“石角大楼”。18根完整的上厅六根木柱,每条直径有33厘米,用量巨大的花岗岩与砖瓦在当时也是非常昂贵且难以取得。在外墙进门的门页,一扇重达300斤。
防御功能
四角有碉楼高三四层夯土墙身镶嵌有射击孔,无窗,是很好的防御碉堡。一旦土匪攻来,“围城”,整个石楼关门闭户,那里面的人多时没有粮食与水,而外面的水井保持畅通,可以随时准备好几大缸的水,以应对火攻。
后续发展
1950年代后期人民公社化时,该物件曾住过500人,但铁窗铁栅全被拆下来炼钢。而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这座巨型城堡各处精美雕花被铲除,现在还能看见一点当时没铲干净的一些雕饰。
6 结语:
经过数百年的风霜雨雪试炼,东江之畔蓝口镇这座86岁的小伙子——乐村石樓依旧矗立,如同一个活着的大器,其背后的故事更是值得我们去探寻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