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之父虚靖先生张继先
道教之父——张继先:道教创立者简介
张继先(1092~1127),北宋末期著名的道士,字遵正,号“翛然子”,奉为第三十代天师。据传他五岁时尚未能言语,但一日闻鸡鸣声,忽然笑着赋诗,这让人们都称异,并被认为是真正的仙人。九岁时,他就袭承了道家的职位。
张继先在生活中以“渊默寡言”、“清癯白皙”著称。他曾多次被召至东京建醮内廷,被宋徽宗赐号“虚靖先生”,视同中散大夫,并赐予昆玉所刻的“阳平治都功印”。后来,他被追封为正一真人张陵的“正一静应真君”,并被任命为开封东建下院安置,其居住地改名为上清宫。
据说在一次对话中,当徽宗询问他是否见过龙虎时,张继先回答:“居山虎则常见,今日方睹龙颜。”徽宗非常高兴,让他书写符箓进呈。此外,当徽宗询问修炼丹药的事宜时,张继先回答:“此野人事也,不是皇帝所宜嗜好。陛下若能保持清静无为,就足以与古圣贤相比。”
尽管如此,张继先始终志在冲淡,对于权力和荣誉持有淡泊明志的态度。在他的心斋坐忘之所,即静通庵中,他撰写了一篇著作《大道歌》,并将其赠给了徽宗。这部作品深刻阐述了内丹修炼哲学,其中提到:“神驭气、气留形,不须杂术自长生”。
除了内丹修炼之外,张继 先还会通禅宗,将禅理融入到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中。他认为,“心者万法之宗”、“六窍之主、生死之本、善恶之源,与天地而并生,为神明之主宰”。他强调要通过斋戒、慎言语、节饮食等方式来净化心灵,以达到长生的境界。
虽然林灵素等人因得宠而权倾朝野,但張繼先却不断劝他们韬晦知足,而不是辱没自己。他用春花秋落和夜露朝晞来比喻万物循环,同时指出升高需远离世俗,就低处不难,只要不要迷失前行方向,便可成为达者。
元至大元年(1308),武宗封張繼先為「虚靖玄通弘悟真君」。总结来说,張繼先是一位深谙内外丹法且擅长会通禅理的人物,他对道德修养有着极高要求,并致力于帮助众生脱离轮回,最终实现超脱自我,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长寿和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