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三教至圣人物志续编卷之一
谭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以金太宗天会元年三月一日生于宁海。其骨相异凡,六岁堕井而安坐水上无恙。师初名玉,因祖师授命改名为处端。
自幼敏慧,十岁学诗便有所成。长大后以孝义见称,对经史尤有研究,并擅长草隶书法。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谭处端遇到祖师,在祖师的指导下,他深刻体会到了修行之道,并决定终身事奉祖师。
随后他跟随祖师隐居于崑蝓之烟霞、黄县卢山延真观等地,不断学习和实践着修行之术。在一次与王四郎共同研制药方时,他不仅自己所分配的药方有效,还帮助王四郎的药方也达到了相同效果,这让他更加明白了自己的修行已经超越了普通人的范畴。
在东游阳武县北时,他夜间观星辰,有感于大水将临,便告知众人,但人们并未采纳他的警告,最终确如他所言,大水来临。当年的河央王洪妇被淹死的事例,也印证了他的预言能力。此外,他还曾指示门人预备葬事,却自己却遭疮病,但最后依然能写下《交泰一声雷》的诗句,这些都显示出了他的高超修为和预知能力。
最终,在二十五年的一次梦境中,谭处端得知仙飞之期,当即安排好后事并逝世。大元至元六年,被褒赠为云水蕴德真人,其著作《水云》前后集流传于世。
刘处玄则是另一个故事。他出生於東莱武臣庄,是九世孝友相继的人家。他本应早早娶妻立家,但因素有学道之志,所以母親對此感到失望。但劉處玄坚持己见,最终没有嫁娶,而是投身於學問與修煉中。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他得到二颂,其中有一句“武官养性真仙地”,预示着他将来成为仙人。後來,他遇見了祖師,並獲授予名字和號碼,从此跟隨祖師學習並實踐著修行之術。在一段时间内,与马谭丘三子一起旅行,一直到他们去世的时候,他们才分别葬在终南山下的墓地。
刘处玄晚年的生活充满传奇色彩。他曾指示门人挖掘庵旁的地面,只挖出两丈多深的地方就停止,然后埋藏了一块碑,上面写着“此绿兴而碑立”。一年之后,他去了东莱,又指示门人在松树旁挖掘,每当松树枯萎,它们就会自动倒塌形成洞穴,用以建造楼櫓。而这座庵就在那片土地上建立起来,被称为“青龙庵”。
当丹阳羽化之后,刘处玄继续主持醮事,并且与玉阳共同守坟百日。一旦丹阳羽化归去,即由刘處玄接任主教职位。这段历史证明了刘處玄对道家的理解深刻,以及其对于仙界知识的掌握力度。此外,当郡守请求祈雨时,由於劉處玄再次出现,使得雨水很快降临,因此他的存在对周围环境也有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