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道长王兴理眉县行脚记
我先是想起了王兴理道长,一个在1932年1月6日出生的河北塘沽人。他于1960年选择了华山王母宫作为他的修行之地,那时候他还是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他的师父是礼庞法山道长。从1960年到1986年,王兴理道长一直住在眉县的一个名为老君洞的地方,这里是一个宁静而又神秘的地方,是许多寻找内心平和的人们所向往的避风港。
随着时间的流逝,1987年,王兴理道长决定再次搬家,他选择了眉县钟吕坪的一个地方,这里有一个叫做老君洞的小庙。这里不仅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地方,而且还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它吸引了无数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来此探访。
1989年的春天,一场新的旅程开始了。这一年,他受到了北京白云观的一位高僧——王理仙方丈的传戒,并给予了一個戒号——治道子。在这个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了自己修行道路上的艰辛,也更加坚定了自己要走到底彻底悟透佛学、道教哲学与儒家思想并重的大目标。
1997年至2010年的十三载间,王兴理道长生活在太白山太白庙这片充满自然之美的地方。在这段时间里,他经历了一系列的心灵洗礼和精神追求。2002年的秋天,一件让人难以忘怀的事情发生了。那一年,他接受辽宁千山五龙宫传戒,被誉为八大师之一的大师——引请大师亲自授戒,这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荣幸也是一次深刻的心灵触动。
2011年的夏季,在一阵微风拂过的时候,一段传奇般的人生画卷缓缓落下帷幕。7月1日这一天,当阳光温暖地洒在整个世界上时,王兴理道長宣告自己的羽化,从尘世间消失,只留下他的一生所积累的智慧和经验,以及他对未来代际继承人的期望。
除了这些,我还记得当初听说过关于他的故事。当时人们常常提及的是他的严谨态度以及对待青年一代特别关心的事业。他认为当前社会上的很多事情都应该回到本源,比如对于信仰领域中的许多仪式化行为,如果没有真实意义的话,那就不过是形式主义罢了。而真正重要的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那份纯粹、真挚的情感与精神追求。
中国 道教协会副会长、北京东岳庙住持袁志鸿先生曾这样描述过他:“当初见到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双炯炯有神的丹凤眼仿佛镀上了金边,还有一张国字形脸庞上配着两边适中的耳朵和挺直鼻梁,以及周正口型,让人感到一种既清新又不失古朴气息。他头顶盘着乌黑发亮发髻,上面飘拂着乌黑三绺口须,看起来整个人都散发出一种健康养生的气质;身材高挑,一米七五左右穿戴着简单但庄重海青色布制山袜加十方云鞋,再加上那件洁白布制装饰精致简约而不失典雅的地青色布制领结衣,使得整体造型显得干净利索且充满活力。”
听到这些话后,我才意识到,在那个年代遇见这样一个人,不仅让我惊叹于他的外表,更让我敬佩于他的内涵。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真正理解生命奥义的人,而不是那些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人。在我心里,对于这样的存在总是充满敬意,也愿意学习他们那种超脱尘世物欲、专注精神修养生活方式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