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道家人物语录博大真人关尹子关尹子亦博大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人物的重要性因种种原因而被低估。道教中的河上公和关尹子便是这样的人物,而如果我们计算被低估指数,关尹子的确实名列前茅。
《庄子·天下篇》中提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这正反映了古代道家术语的存在,其中关尹和老聃闻其风而悦之,他们都是被尊称为“博大真人”的人物。在《庄子》中,关尹甚至被排在老子之前,并且赞誉为古代的博大真人。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中记载了老子的故事,他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于周朝久后,当看到周朝衰败,便选择离开。这时,关令尹喜对他说:“你将要隐居,我强求你给我著书。”于是老子写下了著作,上下篇共五千余言,然后离去,不知其所终。
在《史记》里,被称作“关令尹喜”,他是唯一接受过老子的衣钵传承的人。然而,“不姓关”、“不姓喜”,“尹”只是周代官职之一,所以关尹不过是个文始真人的职位罢了。至于他的名字是否真的叫做“喜”,也成谜。
《列子·仲尼篇》记载了一个故事:关尹喜说:“我没有固定的住所,只是在形体之内显现。我如同水动,如同镜静,如同响应。我处于万物之外,却又与万物相随。”这是先秦文献将官职与名字合并称呼的一种常见做法,就像帝、巫、轮、匠等一样。在汉代,《史记》的讽刺或误解,将这一点误认为是姓名,这也是人们对他的了解的一个方面。
因为截断西行的老子,使得《道德经》得以流传至今,其功不可没,因此后世道教尊称他为文始真人。而文始,则意味着文明之初。既然得到过老子的真传,便放弃世俗事务,用草编起楼房,在其中修炼至高无上的境界,并撰写了九篇著作——即发挥旧经思想的一部作品。他还著有其他书籍,但这些现在已失佚,只有一部分残留下来。一说南宋时期才出现此书,一说可能是一部托名作品,即后来的《文始真经》。
關於關隱子的主要思想,可以從先秦典籍如《列子》, 《莊 子》,以及 《吕氏春秋 》 中找到記載。他們都曾提及關隱子的理念,其中包括對自然界無為狀態的追求,以及對萬物平等與無私共享宇宙能量(氣)的理解。他們認為通過純淨的心靈守護自己的精神力量,並且透過養育這種內心力量來達到與宇宙保持一致,這就是達到「至人」的境界。而他們認為聖人才會將自己藏匿於天地間,因而不受外界影響,也因此可以長生不衰。此外,他們還主張智慧應該根據個人的品質和情感來衡量,而不是單純依賴於知識或技巧。
古代學者對關隱子的崇拜程度非常深厚,他們將他視為一位偉大的哲學家,並將他的思想融入他們自己的理論中。在東晋時期的一位學者葛洪更是盛讚說:「方士不能接近,你儒家的學者也不曾談論過,這樣的事情只能仰望卻難以攀登,它既可玩弄卻不可抓握,又可用作鏡照卻難以思索,更遑論它能夠成為符語或者話語。」
關隱子の地位如此崇高,以致於後來建立了一個由他命名的大型宗派——「文始派」,這個派別強調虛無主義和養性主義,它要求修行者首先要培養一個清淨的心靈,然后才能開始進行丹藥煉金。如果我們把這種修炼看成是一種心理或精神實践,那麼就可以看出這裡面包含了一種很深刻的哲學思考。但到了元顺帝年间,加封其号曰「无上太初博文」,成为二十四天王之一,是一种极高的地位认定。而楼观道则奉祀他作为祖师,对他们来说,他是一个值得敬仰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