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任法融道长国家养的道家高人又是谁
在中国道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任法融道长的身影背后,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旅程。他的故事,不仅是国家养的道家高人,更是对传统文化和信仰不懈追求的见证。
从甘肃天水市的一个贫寒家庭成长起来,任法融早年丧父,兄弟三人,他是最小的一位。然而,在外祖父的影响下,他耳濡目染,开始了与儒家、佛家的接触。1943年入乡塾读书,但因家庭生计困难,被迫中断学业。在家自修儒家四书,并逐渐涉猎佛、道经典。
1952年的龙门山之行,让他遇到了当时二十多位道士,他们朴素善良、勤于道家的生活方式深刻打动了他。在王嗣林道长的指导下,他正式入道,学习斋醮法事及韵文。但任法融并非只想成为一个经忏 道士。他认为,真正重要的是修真体道延年益寿,以及探索宇宙造化之源和万类消长之理,这种哲理性与实用性的结合,让他将主要精力投入到阅读《太上老君阴符经》、《素问》等著作中。
在十年的艰难岁月里,即使面对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任法融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用心研究《老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有机会重新组织楼观台宫观,并致力于编写注释《老子的楼正本》,这部作品不仅包含了数千年的正统观点,还以无极图和太极图为视角,对《老子的基本思想》进行了新的解释。
除了此书之外,任法融还出版了多部关于古代经典注释的著作,如《黄帝阴符经·黄石公素书释义》、《周易参同契释义》,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深厚理解和广博知识。
作为一名学者、一位干练的宫观监院以及爱国主义者的代表人物,任法融不断推动着中国道教界向前发展。他被选为周至县政协员、陕西省政协委员,并且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最终在2015年被选为中国道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这一切都证明了一件事:即便是在逆境中,也能保持信念不移,用智慧与勇气去开创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