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道长王兴理眉县的隐世智者
我先是想起了王兴理道长,一个在眉县太白山深处隐居的高僧。他的生平简介让我印象深刻:他于1932年1月6日出生于河北塘沽,当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动荡的年代,而他却早有成为一名道士的志向。1960年,他选择了出家,在华山王母宫接受修行,并礼庞法山道长为师。在接下来的二十六年里,王兴理道长常住于眉县汤峪远门口老君洞,这个地方对他来说既是修炼之地也是静思冥想的地方。
1987年,他决定再次迁移,将自己的居所搬到了眉县钟吕坪老君洞。在这里,他不仅继续了自己的修行,还积极参与到当地道教事业中来,为宝鸡市和眉县地区的道教发展做出了贡献。他还得到了香港飞雁洞刘松飞先生、谭召先生的大力支持,共同主持修建了钟吕坪八仙殿和太白庙门前的石桥,并且收回了太白庙产权,这对于重振眉县道教是一个重要一步。
然而,尽管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精神上的完美与提升,但王兴理 道长也面临着现实世界的问题。他曾经说过,对于当代青年学习与修行中的困惑,以及他认为当前道教戒律松弛,不够严格,只是形式主义,没有内涵。这让人感受到了他的忧虑,也让我们思考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
关于他的形象描述,我听袁志鸿副会长这样评价:“初见王兴理 道长,一双丹凤眼仿佛透露出智慧之光,那张国字形脸上配以巨耳、挺鼻和周正口型,让人感觉有些像吕祖;头顶乌黑发亮的发髻、唇间及两腮飘拂着乌黑三绺口须,使人联想到健康养生的内涵。一米七五左右身材,加上那海青色的道袍和十方云鞋,让人感受到一种干净、高洁、精神的气质。他并非尘世俗客,更像是仙人降临般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