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道长王兴理道家思想与物品的和谐融合
我王兴理,于1932年1月6日在河北塘沽出生,1960年投身道教,在华山王母宫接受了法师的传承。随后,我在1960至1986年的二十六年间常驻眉县汤峪远门口的老君洞,与礼庞法山道长共度春秋。在1987年,我又移居到眉县钟吕坪的老君洞。1989年,我前往北京白云观受戒于王理仙方丈,并获得了治道子的戒号。在1997至2010年的十三年间,我定居太白山太白庙。在2002年,我得到了辽宁千山五龙宫引请大师的传戒,被尊为八大师之一。但是,我的生命旅程最终在2011年的7月1日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我一生的追求和努力都是为了推动宝鸡市、眉县地区道教文化的发展。我曾得到香港飞雁洞刘松飞先生与谭召先生的大力支持,他们资助了我主持修建钟吕坪八仙殿和太白庙前的石桥,同时也收回了太白庙产权,为当地道教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对于当前青年一代学习与修行道家的态度,我感到有些担忧。我认为,我们现有的戒律过于宽松,而传授这些戒律更多的是形式主义,其核心精神和实质内容则被忽视。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北京东岳庙住持袁志鸿对我的印象是这样的:我有着炯炯有神的一双丹凤眼,这些眼睛嵌在一个国字形脸上,配以巨耳、挺直鼻梁以及周正口型。这让我显得既古怪又不失优雅。而我的发髻乌黑发亮,每次说话时都伴随着飘拂而来三绺乌黑口须,这让我显得既庄重又温文尔雅;而我的面色红润透露出健康养生的内涵。身材高达一米七五的小个子,如同穿上海青色的道袍,一双十方云鞋下蹬,让人感受到一种干净利落、精神抖擞的感觉。不论是我走路还是坐姿,都给人一种仙人降临般的感觉。当你倾听我那轻声慢语,你才意识到自己遇见了一位真正的高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