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敬畴佛门净土
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佛教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时代。然而,这股繁荣背后,商业化问题日益凸显,导致一些地方虽香火旺盛而道风衰落、信众增多而正信丧失。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对佛教本质和社会功能理解出现偏差。
对于当代佛教,我曾提出“三境”说,即“净、静、敬”,这三大要素缺一不可。
首先,“净”。寺院作为净土,不应有杂物污染。干净的环境给人良好的视觉体验,使人从俗世来到寺庙能获得身心清洁。但现实中,有些寺院乌烟瘴气,大量燃香使空气污浊。这方面,佛教界已提倡文明进香,让信众知道香是表达敬意,不必烧得越高越多,只需一颗虔诚之心即可。很多寺院是文保单位,更应注意此事,以免文物建筑受损。
其次,“静”。寺院不仅要干净,还要安静。这与传统轻声细语完全相悖。但现在许多热闹至极,如放鞭炮、高音喇叭,让人感觉如同商场,而非清修之地。此乃旅游景点效应加上近年来的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结果。原意是让人在这里寻求身心安稳,但如今成为旅游和经济增长点,将宗教功能置于次位。
最后,“敬”。佛门本应庄严无比,不应有非分之想,但现实中有些寺庙成了追名逐利的地方,一些信众只求发财或升官,用钱贿神以为多钱灵魂就灵。这类行为引导了不良风气和价值取向,并且敛财。在某些庙宇设立财神殿,使佛教变得庸俗化,与破除我执的核心理念背道而驰。
这些年来五台山五爷庙尤为热闹,但最近改观,龙袍不披、“还愿戏”叫停,是好消息。如果坚持下去,可避免误导游客忘记拜文殊菩萨求智慧。不但出家人的戒律需强化,对于信众也需加强引导,让他们正确认识佛教提高素质层次。
目前一些辉煌修建,如商业资本介入,看似恢复却实际上并非净化人心或社会,有时甚至涉及洗钱。此种情况证明对精神宗旨没有把握好。我希望政府部门及各个寺庙宫观住持僧道长们,把它们定位为礼赞者的心灵表达地、修养者的宁静空间以及自我清洁者的圣地,而不是观光旅游场所,这是避免过度商业化关键所在。而当前的三个弊端——不净、不静、不敬若无改善,将影响到健康传承发展。我呼吁重视传承优秀文化,加强中华文化自信,从容突出信仰价值引导公众,以此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