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送灶神之道教文化天然道观中出道弟子眼睛为何会变样了
腊月二十三,祭灶之日,民间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据说,这一天是小年,也称为送灶神的日子。在道教文化中,天然道观尤其重视这一仪式。出道弟子眼中的变化,或许能揭示他们心中对这段历史和习俗的深刻理解。
在古代中国,祭灶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论语》记载了孔子的言行,其中提到“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表明了当时人们对于灶神的尊崇程度。在春秋战国时期,“五祀”之一即包括了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其中灶神的地位非凡。
旧时家庭里都设有一处供奉“灶王爷”的空间,每个家庭都会设立一个专门供奉这个神灵的地方。这位被称为“司命”的神,是玉皇大帝封赐给的一名官员,他负责管理每家家的厨房火焰,被视作一家人的保护神。人们相信,只要他在,一家人就能得到平安和幸福。
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位高贵的官员便会离开他的职责回到玉皇大帝那里,将过去一年所有人的善恶行为汇报。这是一个庄严而又重要的过程,因为它决定了一切吉凶祸福。在这一天,一些地方还会有乞丐模仿老百姓穿着打扮,为他们唱送灶君歌跳舞,以此换取食物。
民间传说指出,如果被告发大的罪孽,就可能减寿数百年,而小罪则减少一些。而在某些地方,他们还会用糖涂抹在 灯笼上,让它甜甜嘴巴,不得乱说话,有的人甚至用酒糟涂于炉上让司命醉酒以免他再度报告不利事项。
祭祖活动在不同地区各具特色,但普遍都是丰富多彩,如唐宋时代所描绘的情景,那时候人们将各种美味佳肴作为供品,并且诗人范成大也曾写下了关于祭祖仪式生动描述:
古传腊月二十四,
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
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
豆沙甘松米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
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
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
勺长勺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除夕夜后,大年初一前夜,即将迎接诸多诸侯及其他众多仙魔降临人间,与之共享新年的喜悦。此刻,只有那忠实守候于厨房内的大臣——放逐者——才不会离开自己的岗位。他是引导众多仙魔来到的开路先锋,也是独特的一员,他既不是欢乐之客,也不是悲哀之旅者。他只是守护者,无声无息,在黑暗中照亮希望光芒,而后默默离去。但我们知道,在那个寂静无声的时候,他的心情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