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教商业化的无所为而无所不为威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根本
宗教正在遭遇商业化侵蚀(资料图)佛道教目前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商业化侵蚀,不仅伤害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象,也从根本上危及到中国传统宗教与文化的生存。将寺庙圈入景区收门票,假借宗教名义设功德箱敛财,已经成为一些企业一本万利的敛财手段。
如何处理神圣性与世俗性的关系,是所有宗教所面临的共同课题。一个宗教组织或团体,如何在具体的社会条件下,有效地解决好自身的神圣性和世俗性,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宗教组织以及全社会素质与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
根据近百年来的宗教社会学研究,有关神圣性与世俗性关系的一个基本结论是:在现代化条件下,整体上比较强调神圣性,在宗教思想与活动中较多呈现保守色彩、与世俗社会保持一定距离的宗教组织,一般会得到比较好的发展;而那些更加强调宗教的世俗性,在宗教思想与活动中更加开放、向世俗社会趋同的宗教组织,则更可能出现衰退。最为经典的例子,就是美国基督新派(Protestantism)的发展。
二战以后,被认为较为保守的是福音主义立场的大型主流基督新派,如美南浸信会(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等,这些组织整体上处于发展状况;而被认为是开放、自由主义立场的小型独立分支,如美国再临运动(American Restoration Movement)则整体上处于衰退状态。
进入新世纪,我国也面临着类似的选择:维护其独特之处,即中国特色。在整个国家包括信众的人文素质都不高的情况下,当经济腾飞时,一部分机构轻易成为了经济暴发户,更可怕的是,将这种情况视为资源进行资本运作,这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成了“唐僧肉”。
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并坚定维护我们的传统价值观和信仰基础,同时要确保我们不走偏锋,而是在复杂多变的情境中保持自己的纯洁和尊严。这是一个政府、各个团体、信众以及公众应共同努力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了我们作为一国民族乃至人类存在感的一部分——我们的精神世界,以及它对于未来生活质量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