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皇大帝真名叫什么体玄先生潘师正
在南北朝至唐初的时期,佛教的兴起引发了与本土道教的激烈冲突。茅山上清宗作为首当其冲的一支,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从上清第九代宗师陶弘景开始,到第十代宗师王远知拥立唐朝并获得唐高祖、唐太宗的信任和重视,道教才逐渐稳固其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清宗第十一代宗师潘师正发挥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潘师正(586—684),字子真,是贝州宗城(今河北广宗县)人。他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其父曾在隋朝担任通州刺史,而他的母亲鲁氏则以善言名理著称,并曾口授《道德经》给他。少年丧母后,潘师正便在墓旁建庐,以至孝闻名。
隋大业年间,刘爱道发现潘师正并被誉为“三清之骥”,认为他是能担当弘扬大业的人物。但由于当时王远知受到了隋炀帝的尊礼,所以刘爱道建议潘師正向王遠知学习。这一建议最终导致潘師正成为王遠知门下的得意弟子。在这里,他不仅学到了许多隐诀和符箓,还被告诫去嵩山修真。当他隐居嵩山二十余年期间,他只吃青松涧水,不问世事,被认为是一位真正修行的人。
在他的生活中,有一次,当高宗访问嵩岳时,他拒绝接受符书,因为自己不懂;对所需的问题,也回答说:“茂松清泉,这就是我所需要。”这让高宗感到非常惊讶。此后,他又两次召见潘師正,并赐予他崇敬,每次都亲自题诗致敬。最后,当天皇问及三洞七真奥义时, 潘師正在每个问题上都作出了详尽解答,最终被封为“天师”,并建立宏道神坛和元元观来纪念他的贡献。
尽管受到皇帝的大力支持,但潘師反仍保持着谦逊的心态,说:“我没有什么用处,只是偶尔接待一下君主,为灵岳带来了干扰。”直到永淳元年六月十四日,他在沐浴之后宣布自己的身体纯净,将青色的符文放入汤中说:“我的生命已经纯净。”随后云气覆盖了庭院,一夜之间羽化飞升,即使已九十八岁高龄。他去世后,被追赠太中大夫,并谥号体玄先生。通过培养了一批优秀弟子,如韦法昭、司马承祯、郭崇真等,他们继续发展和推广道教,使得盛唐时期的道教取得了巨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