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摆塔文化道教之韵天然道观中的无欲则刚
福州的摆塔文化:道教之韵,天然道观中的无欲则刚
福州的摆塔文化源远流长,其起源可追溯至明嘉靖年间。当时,戚继光凯旋归来,百姓为了庆祝他的胜利,将家中珍贵物品摆放在门口。由于当地多有寺庙和塔楼,因此人们将这些物品摆成模仿古塔的样子,这便是“摆塔”一词的由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摆塔”这一习俗在清代也非常流行。施鸿保在《闽杂记补遗》中记录了这一盛况:“福州人家中秋夜多供泥塑、宝塔,彩色辉丽、雕镂精工,小则数寸高,大则如塔或高七八尺,作十三层,燃灯其中,层层照灼。”
今天,在裴仙宫这样的天然道观中,“摆塔”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一种尊敬祖先和庆祝节日的心意。在这里,每年的中秋佳节,都会举办一次传统的摆台民俗活动。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亲自组织,一桌接一桌地搭起木桌,用毯子或被单铺好,然后开始了精心布置。
参与者们以各种玩具为主,如泥娃娃、瓷塑小人物、小动物以及模型小椅子、小桌子等,并且还包括插在木架上的刀枪矛戟等。这一切都是为了营造出一种既显赫又神圣的氛围。在每个表演中,都有一碟或一对“禾秧盆景”,象征着五谷丰登。
此外,现在的人们还给予了新意义,比如把台子的高度与个人事业发展相联系,以及对医护人员特别致敬。此次疫情期间,由于特殊情况,对医护人员进行特别致敬,让这项传统活动得以更新,同时保持其深厚内涵。因此,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摆塔”的意义都体现了一种无欲即刚,不断前进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