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摆塔文化道教天然道观中的无欲则刚智慧
福州的摆塔文化:道教天然道观中的无欲则刚智慧
福州摆塔文化的由来
中秋摆塔,是福州独有的习俗,据说始于明嘉靖年间。传说戚继光凯旋归来恰逢中秋节,百姓以家珍宝庆贺之师,将贵重物品如古塔模型摆放门庭,以示欢迎。因老福州多寺多塔,故称“摆塔”。清代时期,这一活动更为流行。在施鸿保《闽杂记补遗》中记载:“百姓夜晚供泥塑、宝塔,彩色辉丽、雕镂精工,小者数寸高,大者如七八尺高,有十三层,内燃灯照灼名曰光明塔。”长此以往,“摆塔”成为固定的中秋习俗,不仅有显耀之意,也有尊敬祖先和庆祝节日的意义。
福州裴仙宫的传承
裴仙宫建于宋代治平年间,在明清盛兴后开始举办摆塔活动。改革开放后,由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领导下,该宫坚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摆塔文化延续至今。
每当佳节临近,陈锦丰道长组织管委会举办传统民俗活动。在空旷区域搭设几桌,每桌紧靠墙壁,从一桌到三四桌不等。首桌紧靠墙壁,其余桌依次排列,再铺上毯子或被单,便可开始布置。
布置中的主要是孩子玩具,如泥娃娃、瓷塑人物、小动物、模型椅子和小巧刀枪矛戟等。布置方式是:将薄铁皮或木板制成的七至九层或十三层台座紧靠墙壁作为中心,然后在其周围放置各种装饰品,如泥制弥勒佛、八仙、三位女神全套婚嫁仪仗、二寸高的小偶人等,并注意大件放在后,小件放在前,以保持协调感。此外,还要有一碟或对“禾秧盆景”,即用细沙水稻种在小盆里,让其自然发芽到中秋前夕,可以见到翠绿生机盎然的一二寸秧苗,为表达五谷丰登之意。
过去这样的舞台象征着多福多旺,现在除了纪念戚家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更寓含步步高升之意。而在疫情期间,裴仙宫还专门为医护人员致敬,他们在疫情第一线的辛劳与奉献让人们深刻体会到了无欲则刚的心灵力量。这旧俗新过,我们应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