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大道至简解释福州的摆塔文化_道教文化 -天然道观
福州的“摆塔文化”:道教文化与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福州的“摆塔文化”源远流长,起源于明嘉靖年间。当时,戚继光凯旋归来恰逢中秋节,百姓为了欢迎英雄将领,将家中的贵重物品摆放在门口,以此表达庆祝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活动在清代也极为盛行。施鸿保在《闽杂记补遗》中详细记录了这一习俗:“福州人家中秋夜多供泥塑、宝塔,彩色辉丽、雕镂精工,小则数寸高,大则如塔或高七八尺,作十三层,燃灯其中,层层照灼。”
这一习俗不仅有“显摆”的意义,也含有尊敬祖先和庆祝节日的情感。裴仙宫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标,在明清时期就开始举办这种活动。在改革开放后,该宫殿下的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致力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得这个习俗得以延续至今。
每当中秋佳节临近,裴仙宫都会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这项民俗活动。在空旷的地方搭建几张桌子,每张桌子的高度递减,从靠墙的一张到三四张,不同高度的桌子排列成梯状。之后,用毯子或被单铺好,然后开始摆放各种玩具,如泥娃娃、瓷塑小人物、小动物模型等。
这些物品被精心布置,让它们成为整个场景中的焦点。这不仅体现了对美好的向往,也象征着对未来的憧憬。而那些装饰性的部分,则是由弥勒佛、八仙等神祇组成,它们象征着和谐与团结。而且,这些物品必须按大小排列,以达到平衡效果。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小盆景,即用沙填充的小盆,上面铺上稻谷,并让其自然发芽,一旦长出秧苗,就能生机勃勃地展现在大家眼前,这代表着五谷丰登。
过去,“摆塔”可能意味着多福多旺,但现在它还包含了步步高升的心愿。此外,在疫情期间,为医护人员设立特别之处,是一种新的形式和新的意义。这样的传统民俗需要我们继续发扬光大,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