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道教修身之塔探索天然道观中的摆塔文化与心灵修行
福州的摆塔文化:道教修身之塔,探索天然道观中的中秋摆塔习俗
福州的“摆塔文化”源远流长,其起源可追溯至明嘉靖年间。当时,戚继光凯旋归来,百姓为了欢迎他,将家中的贵重物品摆放在门口,以示庆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活动在清代更是风行一时。施鸿保在《闽杂记补遗》中记载了这一传统:“福州人家中秋夜多供泥塑、宝塔,彩色辉丽、雕镂精工,小则数寸高,大则如塔或高七八尺,作十三层,燃灯其中,层层照灼。”
此后,“摆塔”成为了福州的一个固定的中秋习俗,不仅有显摆和尊敬祖先的意义,还增添了庆祝节日的气氛。在裴仙宫这样的古老道观中,这一传统得到了延续和发扬。每当佳节临近,该宫殿便会举办大型的传统摆塔活动。
陈锦丰道长带领管委会成员们,在空旷的地方搭建桌子,然后开始了精心布置。主要摆出的物品包括各种玩具,如泥娃娃、瓷塑人物及动物,以及小巧模型。这不仅体现出一种对美好生活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在装饰上,每个物品都被细致地安排,使整体景象既协调又生动。
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有一碟或一对“禾秧盆景”,即用细沙灌满的小盆子,上面铺上稻谷,让其自然发芽,再到中秋前夕能长出几寸高的小秧苗,为整个场面增添了一抹生机。此外,现在的人们还将医护人员作为感谢对象之一,用以纪念他们在疫情期间无私奉献。
总而言之,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摆塔”的意义都在不断演化,它不仅是一种文化展示,更是一种精神寄托,是我们应该发扬光大的优秀民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