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摆塔文化探索道家故事及其哲理中的天然道观
福州的“摆塔文化”:道教文化中的天然道观
在中秋佳节之际,福州的传统习俗中,有一项独特的活动叫做“摆塔”。据说,这一习俗始于明嘉靖年间。当时,戚继光平定了闽南地区的倭患后,他凯旋归来恰逢中秋节。百姓们为了欢迎他,都将家里的贵重物品摆放在门口,以此表示庆祝。由于当时福州城内寺庙林立,因此人们通常会选择模仿古代塔楼的形式进行摆放,所以这种习俗就被称为“摆塔”。
随着时间的推移,“摆塔”这一活动在清代也变得非常流行。在施鸿保《闽杂记补遗》这本书中,他记录了当时的人们在这一天如何制作精美的小型宝塔模型,并用灯光照亮,使其更加生动。而今,“摆塔”已成为福州人的一种固定的传统,在每到中秋佳节的时候,无论是为了显耀财富还是以尊敬祖先为由,它都能增添许多庆祝氛围。
裴仙宫作为一个建于宋代治平年的道教圣地,也不例外。在明清盛兴之际,裴仙宫便开始举办这样的活动。改革开放之后,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领导下,裴仙宫继续坚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将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每当中秋佳节临近,陈锦丰道长就会组织管委会成员举行传统民俗活动。在空旷的地方搭设几张桌子,每张桌子排列得整齐划一,从靠墙壁的一张起,最矮的一张排在最底部。此后,便可以开始布置和展示各类玩具,如泥娃娃、瓷塑小人物、小动物,以及模型小椅子、小桌子等。这一切都是为了营造出一种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情景。
对于这些展品来说,一般都会按照一定规则来布局。首先,将高达七到九层或十三层的铁皮或木制宝塔紧靠墙壁位置,这样它就成了一切展示物质的心脏;其次,再依次安排左右和前面的各种装饰品,如泥塑弥勒佛、八仙、天女散花等全套婚礼仪仗——打旗、二寸高的小偶人等等。不过,要注意的是,大件物品要放在后面,小件放在前面,这样看起来才协调合理。此外,还需要有一碟或一对名为“禾秧盆景”的装饰物,即阴历七月末,用细沙灌满水,再铺上稻谷,让其自然发芽到中秋前夕,就能看到翠绿生机盎然的小秧苗,不仅充满活力,而且寓意五谷丰登。
过去,“摆塔”意味着家庭幸福安康,现在除了纪念戚家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此外更有象征不断进步和提升意义。而在疫情期间,当医护人员奋战在第一线时,他们也特别地向这些英雄们致敬,而不是简单地只关注个人利益。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到旧日风尚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同时我们应该努力维护并发扬这些珍贵而又具有教育意义的传统文化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