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舞蹈
怒族是一个喜爱歌舞的民族,其舞蹈内容十分丰富,大部分为模拟动物的活动形象,如猴舞、鸡舞、喜鹊舞、鸟王舞等,也有表现生活场景和反映生产活动的,如锅庄舞、洗衣舞、秋收舞、割麦舞等,此外还有琵琶舞、脚跟舞等。舞蹈动作粗犷豪放,敏捷有力,节奏鲜明。无论喜庆和哀怒,怒族人民都能用歌舞来表达真挚的思想感情。如在婚礼宴会上,老年人唱的《婚礼歌》,先从人类起源唱起,分为《创世》《谈情》《牧羊》《剪毛》《迎亲》等章节。
怒族舞蹈(摄影:刘军)
怒族的舞蹈,因各地居住环境的不同和先祖来源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风貌;怒族的舞蹈,又因其历史、社会、自然、宗教等方面的原因,仍保留着较多的古文化特征。
福贡县怒族,长期与明代以来大量进入怒江流域的傈僳族杂居,历史上也曾与傣族共居,因此,舞蹈文化与傈僳族和傣族有相仿之处,舞蹈的表现形式及伴奏乐器多与傈僳族相同,动作韵律则明显可见傣族舞蹈重拍屈的印迹。
福贡怒族的舞蹈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类称“达比亚舞”,以一种形似琵琶(怒族称“达比亚”,傈僳族称“期本”)的弹拨乐器作为舞具和伴奏,达比亚的弹奏位置多变,弹奏姿态丰富,可以高弹低弹,上弹下弹,反弹正弹。脚上动作规整,以膝关节带韧性的屈伸颤动为基础,并具有重拍屈的规律特点。节奏也较为规范,有数十套动作组合,表现怒族的狩猎、农业生产及生殖祟拜等习俗生活内容。由于怒族世代生活在高山密林中,与各种动物为邻,对各类动物的生活习性熟悉。因此,在达比亚舞中有着大量摹仿动物的舞蹈。另一类舞蹈称“嘎”,没有乐器伴奏,在个别舞蹈中偶尔有歌曲伴唱,但大多以踏地为节起舞。跳嘎时,也以膝关节的屈伸颤动为基础,但动作力度更强,踩踏更为有力。因此,与达比亚舞相比,嘎在舞蹈风格上显得更为粗犷、古朴。内容有祭神驱鬼的,有迎娶新娘的,有祝贺婚礼的,还有歌颂爱情的。在表现形式上,达比亚舞和嘎都有单人、双人、集体等多种形式。
贡山县怒族,居住的区域靠怒江上游,与接壤,与明末清初由北迁徒入滇的藏族杂居,受藏族文化影响较深。他们喜欢跳一种称为“库噜羌”的舞蹈。“库噜”为曲调,“羌”即舞蹈。库嘻羌又叫“怒族锅庄”,歌舞的名称和歌词中常出现藏语,歌唱也颇有藏族民歌的格调。库嘻羌一般多在年节喜庆、起屋盖房和迎亲嫁娶时跳。舞时,或男女围圈,或男女各为一排,手拉手、臂挽臂或牵手搭肩载歌载舞,对唱对跳。以进退跺步为基本步伐。内容有对家乡的赞美,对友谊的颂扬。年轻人跳时,则更多是相互间的赞誉、爱慕之心的表露,或是逗乐取笑。
怒族的歌舞活动要数“鲜花节”时最为盛大。“鲜花节”又叫“仙女节”,是怒族母系氏族尊崇女性的古老遗风。传说农历三月十五是阿茸姑娘受害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仙女洞旁的山坡上鲜花盛开,怒江两岸三山九乡的怒族男女老少便云集山坡,采摘鲜花祭奠仙女。在这里人们要尽情歌舞三天三夜。
在众多舞蹈中,有反映怒族先民迁徙历史的“走路舞”“第一次找土地舞”“第二次找土地舞”“第三次找土地舞”;反映狩猎活动的有“撵狗舞”“追猎舞”“射猎舞”;反映农业耕作的有“挖地舞”“掰玉米舞”“割小麦舞”“搓小米舞”“栽秧舞”等;反映其他劳作的有“种树舞”“放羊舞”“割漆舞”“洗麻舞”“盖房舞”“扫地舞”等;反映祭祀活动的有“娱猎神舞”“招魂舞”“祭鬼舞”“鬼跳舞”“祭祖舞”等;反映日常生活的有“饮酒舞”“请客舞”“孤儿哭坟舞”“穷人受欺舞”等;反映爱情婚姻的有“找情人舞”“追赶舞”“对看舞”“迎亲舞”“逃婚舞” “生育舞”等;反映械斗的有“古战舞”“骂架舞”“射箭舞”;反映节庆娱乐的有“高兴舞”“青年朋友舞”“进退舞”“反弹琵琶舞”“双人琵琶舞”等。
此外还有大量反映各种动物习性的摹拟舞蹈,如“猴子打架舞”“斗羊舞”“斑鸠啄食漆籽舞”“乌鸦喝水舞”“母鸡下蛋舞”“江边阳雀舞”等等。
参考资料: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