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医药睡药疗法
傣医学理论体系傣族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本民族丰富的传统医药经验,并吸收了古印度医学、汉医学的部份内容,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独特的医药理论,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医药体系,对边疆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和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傣族传统医药学理论认为,人与自然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风、火、水、土是构成自然界物质的四种基本元素,生命的构成也离不开这四种基本物质,即四塔。身体健康无病,就必须保持风、火、水、土四种物质元素的平衡,即内风、火、水、土四种物质的相互平衡关系及内的风、火、水、土四种物质与自然界的风、火、水、土四种物质的相对平衡和协调关系。这样,人就能健康成长,长寿而终;反之就会得病,比如因淋雨涉水,受风感寒,或饮食失调,导致内风、火、水、土失调,就会使人患各种疾病。
四塔的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分述如下:
风,相当于汉族中医的“正气”,是生命活动外在的表现。在生理上泛指各脏器的功能活动。风性善动,易游动游走,无处不到,可以带来,也可以带走。内凡属动的功能皆为风所司,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大小便的排泄、呼吸、喷嚏、眨眼、哭、笑、闹、跳。行走等功能皆由风主管。一旦风气失调,就会产生与风有关的各种病症。例如内风气不足,就会产生排便无力、大便难下、神乏倦怠、头昏耳鸣、消化不良、胸腹胀满等疾病;而如果风气偏盛,则又发生头目眩晕、头痛、神志错乱、抽搐拘挛、四肢末端震颤、行走困难、高热、神昏谵语以及各种疼痛病。
水,代表着机体内的物质储藏,由胆液、口痰、唾液、水(体液)、血液、汗水、尿液、脂肪、脓液等12种物质成分所组成。水为有形之物。是一种流体组织,遍布全身各处,是重要的物质本源。当机体内缺水时,临床上可见口干烦渴,分泌排泄减少,其他物质成分也就跟随去其稳定性,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傣医认为“水以湿性,能溶万物”,的水气(体液)正常时,可见口唇、皮肤红活湿润,有光泽、弹性好,精神饱满,活力充沛。反之则见皮肤干燥无华,发热,精神萎靡,便秘少尿;过盛多见水肿,泻泄,身体疼痛,头身重着,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消化不良,痰湿咳喘,胸闷,胁肋灼痛,脘腹胀痛,牙痛,耳聋,带下等一类疾病。
火,代表着体内的一种“阳气”,火与生俱来,随的生命存在而存在,随生命的结束而消亡。内存在以下四种火:⒈消化之火。在水、风、土3种元素的作用下,起着温化腐熟摄取的一切水谷,化生气血,产生热量,使其吸收并濡养机体的作用。如果这种火气不足,可见纳呆、胃脘胀满疼痛、消化不良、乏力消瘦、虚弱等症;⒉促使生长发育之火。这把火主管体内热量的散发,能促进生长发育,增强抗病能力,形体健壮,智力聪慧。反之可见发育迟缓、痴呆、瘦小、迟走路、迟说话等(似汉族中医先天禀赋不足)。⒊维持生命活动之火。傣医认为这是一把在体内日夜不停地“燃烧”着的火,使人终身有热量,是生命活动的“动力”。如果此火不足则可见未老先衰,根坏力竭,皮皱发白,精神萎靡(相当汉族中医的“命门火衰”)等症。⒋父母先天禀赋之火。能维持的正常体温和正常的生理机能活动,使体内各种物质能够有效的吸收,分泌和排泄等,如果此火禀赋不足,轻者可见发育不良,形寒肢冷、易劳累,重者可见生理缺陷等症。
土,具有消化食物,化生精微,营养机体的作用。代表着机体头发、汗毛、手足指(趾)甲、牙齿、皮肤、肌肉、筋、骨、关节、心、肝、脾、肺、肾、胃,大小肠等20种脏腑和组织器官,傣医认为它是人类生命发育生长延续的基础。若土气不足,临床上可见纳食少、心悸、肌肉消瘦、筋骨无力、大小便失调,听力减弱、嗅觉失灵等症;但若体内土气偏盛,又会出现全身或局部僵硬、冰冷,或温觉消失,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腹痛便秘等症状。
以上可以看出,四塔之偏盛与不足,均可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因此,为保障无病而健康地生长发育,关键在保持体内四塔的平衡,并尽可能适应于自然界(与自然界之风、火、水、土保持相对的平衡关系),不能违背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一旦四塔失调,就应用药物的特性使其恢复平衡关系即用“四塔”来调节的机能。傣医诊断方法经过实践,傣医药不仅在理论上不断发展,在诊断与治疗疾病方面也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傣医药诊断疾病的方法有问诊、望诊和摸诊三种。其内容相似于汉族中医药学之望、问、切诊,但理论上有所差异。其方法分别简述于下:
望诊:医者用肉眼观察病人的体态、精神、气色和全身各体表部位有无异常的变化,借以了解病情,测知体内四塔的变化。例如正常人的眉毛应分别顺两边倒的,如果眉毛不经外力而自行竖起,说明患者体内有寄生虫。若见患者口流唾涎、烦躁欲呕,则确诊的可能性更大;如见颜面赤红,为火偏盛之热症;如见肢体浮肿、面色滞暗或黄、行走困难,则为水偏盛之水肿症;舌红而干为热,舌淡白为不思饮食等等。望诊亦包括望手指,看左手大拇指可诊断肾、肝、心、肺等脏腑及妇科病症,看右手大拇指可诊断风湿之属寒属热。
问诊:是对患者进行有目的之询问,了解患者的自觉症状,疾病的发生原因,发展经过及治疗情况,对疾病作出进一步的判断。这种方法是傣医诊断痛证或一般疾病主要的方法,也是常用的方法。在问诊中应注意了解患者主要的症状,再围绕主证有目的地进一步询问有关情况,如病史、家庭家族史、生活习惯、饮食爱好、婚姻等情况,妇女则包括经、带、胎、产等内容,小儿则包括生长发育史,以便作为诊断时的参考依据。
摸诊:是通过触摸患者肌肤的冷热,有无包块和其他异常情况,以帮助诊断(脉诊则较为少用)。例如摸鼻尖和耳尖。如果体表摸着发热、汗出,但鼻尖和耳尖发冷,说明体内有寒,仅体表有热。如果证见怕冷、发抖,但耳尖和鼻尖摸着发热,说明仅是体表发冷,而体内有热等等。
总之,傣医药理论的望、问、摸三诊的诊病方法,各有其特点,对不同病症的诊察各有侧重。在临床运用时,必须三诊结合起来,把所得的资料加以综合分析,才能找到真正的致病因素,有的放矢,合理投方用药,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