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入门心法道长道长你说道为什么要生万物呢_道教文化 - 天然道观
道教的根本信仰,深植于大道之本。在这传统中,一句经常被引用的话语是“道生万物”,或许更为精准地表述为“万物由道而生”。然而,有一位修士曾向我提出了一个疑问:道为什么要创造万物?这个问题听起来似乎有些荒谬。我们的教育和日常思考已经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思维模式,将“道生万物”视为自然而然且不容置疑的事实,甚至有许多人从未对此提出质疑。
《道德经》中的文字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揭示了一个核心概念,即认为大道是一种原始状态,从中分化出阴阳两气,这两股气相互融合生成了和气,并通过这一过程衍生的天地与万物。大 道并非某个具有生命力的实体,它只是自然演化的一部分,就像我们对宇宙起源的理解——它从一个奇点爆炸产生,而后演变成我们眼前的五彩斑斓世界。对于这个初次存在的奇点,我们也许可以探讨其原因,但在这里,我们想要指出的是,“道为什么要创造 万 物?”的问题其实是一种思考上的误区,因为大 道本身就是自然,而不是某种具备明确生物功能的实体。
将“道”比喻成创造性的力量,是一种抽象表达,与我们日常所理解的具体意义中的“生成”不同。这样一来,便涉及到两个关键问题:首先,要解释什么才是真正的大 道;其次,大 道如何赋予生命与形态?
为了解决第一个问题,也相当困难。大祖传世五千言,其中心思想简洁至极,只需两个字即可概括—— “大”和 “德”。在大祖的心境中,德是 大 的外延表现形式,而 大 是 德 的本体,所以在宗教文献中,他们被称作是内涵与现象之间的关系。而今天,当人们评价一个人是否拥有品德时,他们正在谈论的是这两者在社会文明中的具体体现。如果一个人遵循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那么他就可以被称为有 德的人。在这种理论下,我们追求悟得真理、修行也必须从德入手。这正建立在对 “大”的基础上。
《老子》的文本里说,大 这件事物又模糊又清晰,如同存在又不存在。大 祖发现了这个事物后,却不知道该如何命名它,所以叫做强名曰 “大”。意思是在没有合适词汇的情况下,用强大的名称去标记它。这意味着,大 与我们能触摸、看到的事务是不一样,它虽然存在却不可捉摸;同时,它既不是无形亦非有形,在一切事务中都能感受到一种朦胧不清但深刻的存在性针对 “大是什么”的问题,大 祖给出了非常直接答案:
尽管称呼它为“存在”,但实际上,“大”并不是一种实体,因此只能领悟,不可占据;
同样,“big 和所有事务间蕴含差异,是一种抽象性状,因此把它们称作‘空’(无)。但是,这个‘空’并不单独独立,它依赖于所有事务之‘有’以存立。”
由于有 ‘有’才能有 ‘无’;由于有一切事务才能有一切 ‘大的’. 因此,有是一个真实有效、具有物理性的存在;而 无 则是个悟知层面上的状态,没有物理性质。(毕竟,任何物理都属于一种‘有’).
因此,可以明白,现在讨论"do 生出的东西"其实就是 "from nothing to something" 的概念,即一切事情都是从没有开始诞生的。但如果这样讲,又会接着问,如果世界原本虚无怎么可能突然出现一些东西呢?
这个问题,其实与 "why do you need to create everything?" 询问同样的陷阱。这里说的 "from nothing to something" 是生成,而不是诞生。不仅如此,无,与 大 本相同,所以无也不像是相对于 有 而独立的一个缺失,更像是一个状态性的描述。实际上,一切的事情都是通过另外一些已经有的东西来产生出来。一颗种子长出植物、一男女结合带来孩子、一人的影子随光线变化,都来自于原有的 "have" 来到了新的 "have". 虽然这是用旧有的产出新有的,但是那个旧有的东西跟新生产出来的一定是不一样的事例。小孩和父母、植物和种子、影子的主人—他们之间有一定的发生关系,同时也是完全不同的复制或粘贴过程。这份内在无法见闻捉摸占据的情感关系,这就是 Big, 也就是与 'have' 相反面的 'no have'. 简单来说,Big 本身便代表着生成改变进程。当这些变化进行改变并产生更多不同的形式时,这些变化以及产生过程便成为 Big 生出的结果。
然而,Big 既处于每件事情之中,又始终自是我每件事情。我将这些发生各种各样演化不断转变,并通过这样的转变带来了更多不同的面貌。这段演变进程,以及所有的事情一直持续进行的是 Big 生育。那样的变化、大量转换以及其他多样化型态产生的大量转换过程,就是 Big 出来的结果。
再者,不承认Big 在哲学层面只关注客观世界唯材料主义,则失去了认识客观世界及其主观认知结合点,也就否定了人类作为认识世界主动参与者的能力。此时,对修行悟到Big 意义就变得不存在。
最终目的就在于让人们能够正确地意识自己在地球上的位置,以使短暂的人类生活得到价值提升。这正是我提出命题目的所在。
(文章作者:高璟)
(文章来源:天然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