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由老子创立的
闾丘方远:道教南岳天台派的代表性人物
闾丘方远(?~902),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字大方。出生于舒州宿松(今属安徽),年少通经史,尤擅长《易》学。他的修行历程包括学习于庐山陈元晤、问大丹于香林左元泽,以及隐居仙都山真岩事刘处静等。
在三十四岁时,方远受法箓于天台山玉霄宫叶藏质。这一事件标志着他正式成为南岳天台派的一员,并且得到了许多真文秘诀。在此之后,他继续深造,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体系。
除了修炼之外,闾丘方远还非常注重文学和书籍。他与葛稚川、陶贞白吾等人交往密切,对他们有师友之称。此外,他对《太平经》的理解也非常深刻,以至于他能够将这部浩繁巨著精选为简明读本,即后来的《太平经钞》。
唐景福二年(893年),钱塘彭城王钱霮为了笼络高道,便去访寻方远,并在余杭大涤洞为他筑室宇。钱霮甚至在所撰《天柱观记》中赞扬了方远:“实紫府之表仪,乃清都之辅弼。”这一评价不仅反映了他的地位,也说明了他的影响力。
昭宗李晔降诏褒异,并颁命服赐号妙有大师玄同先生,从而使闾丘方远的名声更加显赫。他吸引了众多学者,其中包括会稽夏隐言、谯国戴隐虞、荥阳郑隐瑶、吴郡凌隐周、高广陵盛隐林以及武都章隐瑶等十人,他们都是从学其道要并升堂奥者。
闾丘方遠不仅是弘扬道教南岳天台派的重要人物,更是通过其辑录的《太平經钞》,对保护和传承古典文献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当时,《太平經》的许多版本已经散失,这样的节钞本对于保存原貌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无论是在修行还是文化方面,都可以认为闾丘方遠是一位卓越的人物,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精神财富,还有对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