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才能无不为南华真经注疏卷之六
德充於内,物应於外,外内玄合,信若符命而遗。其形骸也。鲁有兀者王驸,是一位身残志坚的学者,他虽然失去了一个脚,但他的心灵却更加自由和忘我,因此他被冠以《德充符》的称号。
从王驸学习的人,与孔子一样聪明,有几千名门生跟随着他学习,与孔子在鲁国同样分担教学任务。常季对此感到困惑,不理解为什么王驸能够吸引如此多的人才,而自己却未能真正领会到这份智慧。
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这意味着即使没有具体的指导,也要自发地前去学习;即使没有实际的讨论,也要自觉地回归于道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王驸所展现出的“无为”思想,即通过自然与顺应来达到最高境界,而不是刻意追求或强制要求。
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这个问题指出了一种深层次的理解方式,即通过沉默和内省来悟透真理,不需要过多言语就能达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成就。
是何人也?常季好奇地问,这种境界属于谁?仲尼回答说:“夫子(指孔子的尊称),圣人也,我丘(指仲尼自己的谦逊)直后而未往耳。”这里显示了仲尼对自己晚辈的尊敬,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更高境界者的敬仰与向往。
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这句话意味着并不仅限于鲁国,只有像我这样的能力才能够吸引全天下的优秀人才并团结他们一起走向光明的未来。
常季提出疑问:“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这是因为他无法理解为什么这种似乎平凡、甚至残缺的人物,却能拥有如此广泛且深邃的心灵世界。而仲尼则解释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无为才能无不为,是一种超越世俗观念、融合万象、实现个体与宇宙之间完美统一的一种生活态度。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应该忘记自己的局限性,以开放的心态迎接各种变化,并将这一生命哲学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德充於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