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然道观中修仙之路与道教美术相融描绘神仙的艺术探究
道教,作为一门本土宗教,其思想深植于中华文化之中。它起源于东汉末年,吸收了古代原始信仰、巫觋、方术以及佛教的一些组织形式,并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道教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艺术家和工匠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老子想尔注》中的“道至尊”、“微而隐,无状形象也”,表明“道”是无形无名无象的,是无法用形像来表现的。而且,在开创初期,道教并不崇拜偶像,也没有对神仙造像的需求。
直到南北朝时期,随着对神仙崇拜的兴起和佛教礼仪对其影响的加深,以及佛教美术艺术水平的提高,对道教美术产生了推动作用。从此以后,“以丹青金碧摹图形像”,将神仙圣容描绘出来,以便虔诚礼拜,从而达到修身养性、成仙得道的心愿。
在后来的发展中,神仙这一概念被进一步细化和丰富,不仅包括天庭中的三清尊神,还包括玉皇大帝及其官员,以及各种地方性的山川守护者等。这些神仙不仅有自己的故事和特点,而且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人格化形象,这些都是通过艺术手法体现出来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当面临与佛教斗争时,为了求生存与发展,加强宣传的手段,这时候出现了一种利用艺术来使人归信的情景,如王浮所著《老子化胡经》,试图提升地位并开始利用艺术进行宣传。这对于后来的道教美术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老君像、尊人图等作品。
在制作这些作品的时候,有严格规范和模式,对不同级别的地位不同的造像是有不同的要求,这是与一般美术不同的地方。比如在制作木雕神像之前,要选好材料,用吉日良辰举行开斧仪式,并且在制作过程中还会进行装脏仪式,让神灵进入到画像中,使之成为真正依附躯体。此外,还有一套详细规定诵经礼拜等仪式,以确保最终产出的作品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派价值。
从南北朝以后,这些反映与体现于我国民族宗教领域内众多壁画、造像及其他相关事物,最终演变成了我国独特而重要的一部分——中国古代宗族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