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医药圣手孙思邈的传说
在中国道教史上,独以医学著称于世的道士,唯有孙思邈,并被后世尊奉为“药王”。道教宫观里有“药王殿”,而遍及民间的有“药王庙”。孙思邈首先是位医学家,因医理通达、医技高明,而被朝廷敕为命官;其次是具神秘色彩的“真人”,他德医高尚,重视养生,济世活人,活了一百多岁,被后世称为“神仙”。
他是一位真正的道士,无私无欲,只讲奉献,不讲索取,不慕荣利。贫穷出身,他自幼遭受风冷,缺吃少穿,但因聪明过人,每日能诵读千余字,在老师面前受到器重。十七、八岁时,他爱好读论《老》《庄》及百家之说,也很喜欢佛教经典。
后周宣帝时期,大将军扬坚辅政,对孙思邈下诏征召为国子博士,但孙思邈托疾不就任。他曾对人说:“过此五十年,当有圣人出现,我才出来帮助他,来济世活人”。之后,他隐居秦岭太白山中继续研究道教经典和古代医疗方剂。
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备急千金要方》,共三十九卷,是一部集诊疗、针灸、导引等于一体的大型医学总结书。他提出了“人命至重”的道家医疗观点,并且提出复方治疗法,使得患者能够得到更全面的治疗。此外,他还主张三教合融,为此写了多部关于丹经、摄生真录等方面的书籍,为道家的理论建树。
由于他的贡献和高尚的人格,他被唐高宗亲自召见并授予谏议大夫职,其实则拒绝接受。此外,由于他的学识和医术,被许多名士拜师学习。在特殊情况下,还曾为朝廷命官看病治病,一直到晚年仍然保持着自己的修炼和研究工作,最终在开耀元年(公元681年)去世,但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卓越的学问,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无私与奉献。